周哲海從2004年來到學校工作,一晃已經有14年的時間了。從最初擔任一名助教,到2016年晉升為正教授,2017擔任學院的副院長,2018年被評為北京市師德先鋒,十幾年來,周哲海一直在努力,品嘗了工作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但無論在何時,他一直不敢怠慢自己的職業,不僅是因為熱愛,更是要對得起自己的這份熱愛。
初心的萌發
一個老師的言行對我們的影響,或許每個人都深有體會。周哲海說:“至今都還記得教過我的每位老師,其中很多老師對我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印象最深的是讀碩士時的導師嚴瑛白教授,她是一位工作特別認真、生活態度特別積極的人,充滿正能量。周哲海記得寫的第一篇學術論文,交給她后,她給做了非常認真的修改。拿到修改后的論文滿篇都是紅色字體,連標點符號都逐個修改;并且老師還逐字逐句地講解為什么要這樣修改,要怎么思考問題,然后如何將自己的思考落在文字上,又要如何嚴謹規范的表達出來。所以到現在,周哲海修改學生的論文時都會對標點符號進行逐個修改,也要求學生必須關注每個細節,哪怕是一個標點符號。“我現在還記得她給我說的一句話,記得她給我講解問題時的神態。這是我溫暖的回憶。我想成為像嚴老師那樣被學生尊敬、愛戴并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的老師。”
在這樣理念和愿望的支撐下,入職以來,周哲海在人才培養工作上,尤其是教學工作中力求認真負責,精益求精,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指導好每一項畢業設計、做好每一個教改課題、寫好每一份申報文本。“十幾年的工作經歷告訴我,教學和科研一樣是需要系統研究的,需要不斷突破和創新的。因為教學本身涉及的人和環境都是在不斷變化的,是社會發展的一部分。每年的學生都不同,社會的產業在變革,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要求也在變化,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要用不斷創新的教學體系去教育我們的學生。”周哲海說。每一年的課程盡管名字不變,但是內容都是更新的,他都會把PPT重新做一遍,教學計劃都要重新整理一遍,作業都要重新設計,要努力把最新的一些技術發展和科研成果帶到課堂里,讓學生了解到最新的社會變化;每一年的畢業設計、大創項目等都是新的內容,他都要想辦法和最新的產業需求對應起來,讓這些項目做起來有趣、做完了有收獲。
正因為這樣的努力,過去14年的時間里,周哲海參與了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兩個專業的建設工作,起草了光電專業第一份培養方案和部分課程教學大綱,參與了10多項實驗室建設項目等;前后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講課程近20門,擔任學院光學類課程群負責人;前后主持完成省部級、校級教改項目和課程建設項目8項,參與各類各級別教改項目20多項,發表教改論文20多篇;獲得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其中主持完成1項;參編教材1本、譯著教材2本。2007在學校首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中獲得理工組三等獎,在2008年的第二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中更進一步,獲得理工組第一名。2017年獲得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優秀主講教師。
教學與科研的天平該向哪邊傾斜?
其中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風順,周哲海也同樣面臨著教學科研的矛盾。由于投入了非常繁忙的教學工作,專業建設、課堂教學、實驗室建設等工作花掉了大量的時間,他發現自己沒有多少時間去做科研了。從2004年入職到2007年的三年內,周哲海沒有發表一篇學術論文!“而且也基本不看學術論文了,科研從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完全消失了,我根本不知道現在大家都在研究什么。但是就在那時我發現我的教學工作面臨了很大的瓶頸,我的課堂教學沒有新的東西了,因為我之前掌握的新東西都已經用完了;學生問到的很多問題我已經沒辦法回答了,我沒辦法告訴學生應該去關注哪些最新的技術和方法了。”周哲海說。指導的畢業設計、學生課外科技創新等項目新意不再,很多的儀器設備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周哲海感到了恐慌,他意識到必須要改變,需要做學術研究,需要去了解專業最新的發展趨勢,需要了解最新的技術和方法,需要新的創新思路。在2007年9月,周哲海痛定思痛,通過重新努力回到清華大學攻讀在職博士學位,開始承擔一項973國家重大研究課題,對亞波長光學器件的基礎理論、設計和制作開始了系統的研究。“從開始恢復學術研究的那個時候開始,我真的感覺到我的教學工作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為我又有了新的想法。”周哲海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過去10年,周哲海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2項、司局級項目4項,參與國家及省部級項目20余項;發表科研論文60余篇,其中SCI檢索40余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31項,其中授權19項;授權中國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5項。“科研成果不僅有力的支撐了我的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工作,而且讓我在職稱晉升、服務社會等方面也受益良多。”因為科研成果的支撐,周哲海先后在2012年和2016年兩次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和正教授。2011年入選北京市委組織部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4年入選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2017年入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首批勤信學者支持計劃。
周哲海現在都還記得2009年在職讀博士的寒假,整天忙著做實驗、分析數據,除夕是在實驗室度過的,走出實驗室已經很晚,走在清華大學南北干道上,聽到鞭炮的聲音,看著遠處的煙花,想著遠方思念的親人,忍不住熱淚盈眶、淚流滿面。“或許正是因為有了在職讀博士三年特別艱辛的工作經歷,讓我后來做什么都覺得特輕松,再也不懼任何挑戰。現在的我,還會花很多的時間去做科研,讀科研文獻、編寫程序、設計實驗方案、帶著學生做實驗、分析實驗數據,一直到最后寫學術論文。最近兩年,我也開始慢慢關注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周哲海說。
十年探索收獲再出發
“做了10多年的老師,我發現自己的脾氣越來越小了,抱怨越來越少了,對學生越來越有耐心了,而且越來越喜歡我們的學生了,愿意發自內心的去幫助他們、關愛他們了。現在想想,其實這樣的變化,很多是因為學生給我的正向反饋導致的。”粗略統計一下,周哲海教過的學生差不多有接近2000人了,指導過做畢業設計和研究生課題的接近100人。每年教師節、春節等重要節日,會收到很多學生的“真情告白”,去很多學生所在的城市,只要聯系一下,就會得到熱情洋溢、無微不至的照顧。他經常會被感動到熱淚盈眶。有些學生會從遙遠的美國在半夜發消息給他,征求對某個事情的意見,諸如此類。每每想到這些,周哲海都會深深的感受到學生的愛。付出得到了認可,這難道不是一個老師最大的幸福嗎?
擔任副院長后,周哲海需要從一個更大的層面去思考如何關愛學生、服務學生成長。他在學院提出“一個都不能少”的工作要求,秉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工作原則。一方面大力推進學院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不斷提升學院的教學質量,讓學生獲得更高質量的教學體驗,在知識和能力上有更大的提升。學院要求教師要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關注學生的成長,建立更暢通的渠道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建立微信群,隨時網上交流,為學生答疑解惑,了解每名學生的需求;建立學業跟蹤預警制度,對個別學業或生活上有困難的同學進行重點關注;定期舉行各種層面的師生交流會,解決具體問題。同時,學院還努力爭取各種經費,支持學生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和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學院工作的14年,周哲海積極參與了學院的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和各種人才培養的活動。他說:“從這些參與中,個人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得到了學院所有領導和老師的幫助、支持,獲得了很多快速發展提升的機會。所以,作為青年教師,不能只關注自己的事情,要有更大的格局,要多關注集體的發展,考慮自己在集體中能做什么,在集體發展中勇于承擔責任,接受挑戰,愿意為集體的發展貢獻自己的那份力量,我想只有這樣,自己才會有真正的提高,才會有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