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中砥志研思 鑄魂育人
蘇中,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學者、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現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高動態導航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
蘇中主要從事高動態導航器件、盲環境智能導航研究;授權中國發明專利46項、美國發明專利1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獎2項;蘇中教授為人勤勉不倦,上下求索、化育桃李,于簡單平實中筑夢前行。
青春韶華,塑造一生理想
1962年,蘇中出生在一個干部家庭。自幼受成長環境的熏陶和父母的影響,蘇中青春年少時便在心里埋下了“為國家作貢獻”的種子。1979年,“對國防感興趣”、深感祖國“國防落后”的蘇中涌入時代洪流,踏上了全力求知,報效國家之路。當年9月,蘇中考入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攻讀自動控制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國營5027廠擔任助理工程師。工作近三年后,蘇中所在單位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號角聲中轉軌改制,成為民企,這讓蘇中覺得此時的工作環境難以成為他施展抱負的舞臺。加之自身水平有限,蘇中思量后決定報考研究生,并于1986年入讀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控制專業。又是三年學習與沉淀,碩士畢業后,蘇中覺得“邊疆可能更需要我們這樣的人”,于是奔赴西北,應聘到青海師范大學,度過了五年執教生涯。偉大祖國向前挺近的步伐堅實雄壯,也產生了鞏固國防、發展中國特色事業的迫切需求。身處時代變遷之中的蘇中再次觸碰到自身能力的“天花板”,毅然辭職回到北京,駐足北京真空電子技術研究所,開啟了勇攀科研高峰的讀博之旅。在此階段,蘇中的研究問題真正成為發展我國國防事業的一部分。畢業以后,他也選擇來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前身——北京信息工程學院任教,繼續在自己的試驗田上耕耘不輟,為國防事業的發展鋪路架橋、添磚加瓦。
腳踏實地,勇闖科研難關
從正式涉足算起,蘇中至今已經在“導航制導與控制”領域深耕二十幾個年頭。談及科研,他內心篤定、笑容洋溢,但是每一份成就都取之不易。博士在讀期間,蘇中的研究內容來源于國家的一項重點科研任務。為了徹底攻克技術瓶頸,他主動延讀一年,并在畢業后的兩年間依然刻苦自勵、砥志研思。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蘇中最終夢想成真——將博士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解決了理論研究工程化的問題。從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找到切實可行的制造工藝,到做實驗、研制成品,最后通過國家定型鑒定,蘇中在簡陋艱苦的環境中潛心攻關,每一步都步履維艱。用布塊包起磚頭進行力敏實驗;獨自奔波到北京郊區、西安等地尋找條件具備的測試環境;去試驗現場進行技術服務和保障……一項成果從無到有,從初具想法到實在產出,從僅僅完成任務要求到形成品牌產品,蘇中的這一研究成果至今仍是守衛祖國的殺手锏裝備,而且一直在應用、在推廣。說到此,蘇中目光閃爍、滿眼自豪。
如今,蘇中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成果豐碩、獲獎頗多。特別是在高動態導航技術方面,他圍繞慣性器件(加速度計、陀螺)、高動態導航的共性與關鍵技術及裝備需求,探索新機理、新方法,發現新效應、新規律,做出了系統性的、創造性的成果。蘇中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與國際(地區)合作項目、北京市科技計劃、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及裝備型號/預研等項目40余項;獲中國發明專利46項、美國發明專利1項;制定國家標準1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2/6,2/6)、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3/9),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2/6)、二等獎2項(5/6,7/9),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1/10,2/10)、三等獎1項(1/6),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1/5),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獎2項(均排名1)。在眾多研究成果中,蘇中自主研發的新型金屬殼諧振陀螺、三梁單島雙晶片加速度計,構建的高動態導航算法與架構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不僅在多個領域獲得應用,還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在多數人印象中,投身科研是條“虐人”之路,個中滋味只能自己品嘗。但是蘇中的學生趙輝告訴我們:“蘇老師總是顯得戰力十足,不知疲倦。忙的時候,晚上十一、二點回家都是正常的。”蘇中也曾迷茫、懷疑,感覺自己的研究沒什么前途,但是“熬”到現在,他語重心長地叮囑后輩:“一定要堅持,堅持很重要。只要堅持,還是會有收獲的。”
言傳身教,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1998年,博士畢業的蘇中與信息科大結緣,從教至今。對于成為一名教師的初衷,蘇中表示,希望能夠帶領更多的人投入到相關研究中來,為祖國的國防事業釋放自己的光和熱。身居三尺講臺,蘇中胸懷家國,始終教育引導學生將個人興趣、職業規劃與國家需要相結合。蘇中注重啟發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學,在產教和科教融合中致力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曾跟隨蘇教授攻讀碩士學位的梅迪說:“在課程中,為了增強大家對專業課的理解,蘇老師會通過自己在實驗室里研制出的設備進行講解和實際操作。直到今天,我依然對那個方方正正的陀螺儀進行數據測量的過程記憶猶新。”他的學生還告訴我們,為了幫助學生盡快進入研究狀態,蘇中要求學生制定學期計劃,并在每周一次的例會上匯報、討論。等到學生們熟悉了自己的研究領域,把握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將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獨立做科研的能力上。
多年的科研歷練讓蘇中成為一個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人。這一作風潛移默化于教學之中,指引蘇中既毫無保留地傳授知識,帶領學生成長,又不留情面地指出問題,給出中肯建議,“遇到原理性的嚴重錯誤,蘇老師還會大加責備”。“對測試的結論和數據,蘇老師不光要看結論,還要看數據,而且我們認為‘正常’的數據,他總會提出疑問”“對參加評審的報告,他總是逐字逐句,反復修改”“一次為了修改項目申請書,在健翔橋校區二樓會議室加班到凌晨兩點”“蘇老師曾以自己為例,說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導師修改了十七八遍,希望我們也有這樣的‘耐力’”。如上場景,學生李浩、趙輝等無不感覺歷歷在目。
在學生眼中,蘇中與他們“亦師亦友”,嚴厲而不失活潑,平易近人且無“名人”的架子。他時常囑咐學生加強鍛煉,保持積極陽光的心態,以抵御枯燥乏味的實驗室生活,疏解科研帶來的壓力,又盡力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困難,為學生做科研解除外在之憂。
二十幾載言傳身教為蘇中贏得了榮譽。2004年,蘇中成為我校首位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的學者,之后還被評為北京市教學名師(2010)、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2012)、北京市先進工作者(2015)……而當提到他為學生付出的心血時,蘇中說:“這是一名教師的本分,是我應該做的。”
高瞻遠矚,當團隊發展的“領頭羊”
從而立有余到年近花甲,蘇中在我校最初以講師的身份扎根教學一線,后又相繼擔任自動化系系主任、自動化學院副院長、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院長、自動化學院院長,同時還是現代測控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高動態導航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以及其他研究機構的骨干人員。作為學科帶頭人,蘇中敏銳洞察學科動態、掌握學術前沿,帶領團隊成員銳意進取、守正創新,竭力服務于國家、國防和北京市科技發展的需要,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大成果。蘇中識才、惜才、用才。在籌劃建立高動態導航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時,蘇中就結合我校引才環境等方面的不足,提出要“堅持以理想、事業和發展愿景來吸引各方英才”。蘇中的悉心培養成功打造出一支中青年結合的高水平創新型團隊,并入選北京市科技創新基地培育與發展工程。蘇中的傾心指導更如甘霖滋育后人,一顆顆學術新星冉冉升起。他先后培養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獲得者1名、北京市長城學者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北京市委組織部青年拔尖人才2名、中國仿真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1名、北京市師德先鋒2名。團隊成員以第1人獲北京市科技獎1項、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獎3項。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面對國家“中國制造2025”等發展戰略,面對我校“建設信息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等發展愿景,蘇中團隊的研究與之契合,任重道遠。站在新的歷史機遇期,蘇中希望自己能夠勇立潮頭,當好“領頭羊”,以進一步優化團隊構成、人員素質為依托,著力瞄準學科前沿,聚焦慣性器件、導航理論與方法、工程應用研究,追求在更高領域、更高水平上取得更好的成果,并在榮獲國字號人才稱號上實現突破,培養出更優秀、更杰出的青年才俊,用自主創新性技術和產品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學校未來發展。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腳踏實地穩步前行。蘇中的求學經歷、職業生涯及其工作態度生動地詮釋了一名普通人情系家國的寬大胸懷、一名學者勇攀科研高峰的堅韌意志、一名教師傳道受業解惑的無私本色,為青年一代樹立了榜樣。
時間:2023-01-29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蘇中砥志研思 鑄魂育人
- 蘇中,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學者、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
- 01-29
- 郭春燕言傳身教的信仰傳遞者
- 郭春燕老師是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名優秀教師,本科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革命史專業,碩士、博士均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理
- 01-29
- 王欣媛——職責在肩,誨人不倦
- 2014年9月,王欣媛老師入職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成為一名思政課教師。“這五年來,我一直以身為思政課教師為榮”。
- 01-29
- 劉永成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實踐
- 劉永成是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教研部的一名教授。在數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劉老師始終以堅定的信仰、高度的責任感和蓬勃向上的激情踐行
- 01-24
- 舍娜莉愛崗奉獻,探索求新
- 舍娜莉是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研部的一名副教授。她到我校從事思政課教育工作至今已近二十七年,經歷過多次院系調整與
- 01-24
- 吳慧芳無私奉獻的人生導師
-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如今,有這樣一群非常人,他們在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上勤耕不輟,吳慧
- 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