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燕老師是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名優秀教師,本科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革命史專業,碩士、博士均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專業,1993年畢業到我校教書,至今已逾26年,為我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她目前在我校主要為本科生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此外還承擔了研究生的一些課程教學任務,同時負責我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大數據研究中心工作。我們有幸采訪到了郭春燕老師,她向我們分享了自己近二十余年教學生涯中印象深刻的經歷。
“變色龍”式教學
面對不同的學生,授課方式也會有所變化。中國近現代史學生們在中學階段都學過,但是中學基本以學習史實為主。郭春燕老師的授課就是要在學生知道史實“是什么”的基礎上,讓他們知道“為什么”。為實現這一步跨越,郭春燕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政課的受眾是全校各專業的學生,思政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如果授課內容和方法一成不變,就會缺少針對性和吸引力。同樣的授課內容,面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可能收到的課堂教學效果會大相徑庭。理工類專業的課堂上學生們跟不上老師的思路,最后的成績也十分不理想,不少學生認為課堂枯燥無味。而同樣的教學內容,卻在文科專業的課堂上得到了非常積極正面的反饋,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會提出問題,學習效果也優于理工類學生。發現這一問題后,郭老師對授課方式進行了改進,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對課堂內容和講課節奏進行適當的調整,這種隨授課對象的變化而變化的“變色龍”式教學,也是郭老師的課程受學生喜歡的原因之一。
言傳身教,傳遞情感
思政課不僅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傳播思想。“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基于這樣的認識,郭春燕老師堅持在教學過程中將傳統授課方式和現代技術相結合。一方面,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便利教學手段,使用軟件點名、在線提交作業等功能豐富課堂形式,這樣既避免了手寫板書等傳統教學方法的不便之處,又增強了教學的互動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她尤其注重與同學們在課堂上面對面的交流,在這種交流中實現的情感傳遞是信息技術無法做到的。郭老師回想起學生時代的課堂,教師授課都是采用最傳統的手寫板書,和新時代授課方式相比有很多不便之處,面對面的情感交流與傳遞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言傳身教,只有在課堂上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郭老師認為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會注意現代技術與傳統方式的結合,但不會完全取代。在手機軟件上看視頻課程和在課堂上與老師面對面交流教學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思政課教學除了知識的傳授還有更多情感上的傳輸,這是傳統課堂的優勢。
傳遞信仰
郭老師認為,思政課帶有一種雙重的屬性,它既有學科性,同時也是政治教育課程,所以除了學術上的知識傳授之外,郭老師也希望能夠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堅定信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思政課它的課程性質跟你們的其他專業課是不一樣的。”郭老師說道,“比如說計算機課程,有沒有掌握一個軟件的使用可以通過知識性的測驗看出來,但是思政課這種教育人的課程則是不同的,這門課程有沒有讓學生的思想發生轉變,對學生信仰的確立有沒有影響,這很難當場檢測出來,可能要很久以后通過一些事才能看到成果,思政課的作用往往是隱性的。”接著郭老師講起多年前的一樁故事。
郭老師說有一次在公交車上偶遇一名學生,這位學生難掩喜色地告訴郭老師他最近剛剛入黨。是因為郭老師的課讓他對黨有了和高中相比更深刻的認識,入黨也才成了他一直以來的心愿。雖然郭老師對那名男生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但這樣的意外消息還是讓她感到十分驚喜,能夠對一個人的思想產生影響,引領他走上這樣一條正確的道路,也是對郭老師辛苦教學的肯定。郭老師認為她能做到的是為學生建構正確的歷史觀,讓大家能客觀地看待歷史發展,同時郭老師認為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學會獨立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這一能力會讓他一生都受益無窮,正如習總書記所說,思政課要讓學生受益終身。當然更重要的是將馬克思主義信仰傳遞下去。
傳遞“經典”
空閑時間里郭春燕老師喜歡讀一些以歷史、政治學為主的經典著作,并將自己讀經典的心得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在課堂上與學生們分享。郭老師很提倡閱讀經典,她認為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一定有它的魅力所在,一個人在不同年齡段讀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感悟,每一次重讀經典都會有新的感觸。比如《藥》是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之一,中學時代對于這部小說的理解很是膚淺,只是照背“反映了辛亥革命不宣傳群眾不組織群眾的弱點”,當大學畢業后,重讀這篇小說,才真正理解了這篇文章的含義。她將這些新感悟分享給同學們后,給了他們很多啟發。開卷有益,郭老師極力推薦學生閱讀經典,鼓勵他們博覽群書。郭老師也會瀏覽一些新聞,通過新聞聯播、學習強國等渠道關注國內外事件,吸收各方觀點,為能呈現更好的課堂效果做素材整理,與學生們交流探討。在她的影響之下很多學生也對經典著作產生了興趣,開始或重新閱讀起經典。
知行合一
思政課算是一門說服的藝術嗎?郭老師對此有不同的見解,她認為說服是必須的,任何一門課程在理論、邏輯體系上都要追求嚴謹,但說服只是鋪墊,是工具,更深層的是激發。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對真善美的追求,都希望生活在和平美好的環境中,而不是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社會。把說服和激發兩方面結合起來才是我們思政課真正想要達到的效果。所以在她的課上,思政課從來不是追求簡簡單單的說服,而是要挖掘激發出每個學生內心對真善美的追求,并把它作為人生奮斗的目標。
郭老師時常用歷史上的、現實中的鮮活的人物事跡感染學生,讓學生真正產生情感共鳴,情感的激發也是很重要的。郭老師認為人是一種感性的動物,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包括電視劇上所呈現的畫面都會引起我們情感上的共鳴。既在情感認同基礎上,也自發地在理性上接納,這才是一種理想的教學效果。郭老師曾帶領學生四進川西北藏區支教,親身經歷了當地惡劣的自然條件;也曾帶領學生深入貧困地區進行調研,親身感受困難群眾對黨的感激之情,這些切身體會被帶回課堂上,讓學生們通過真實的案例對書本上的內容有了更具體的體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思政課從來不止是理論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與實踐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
作為一名從事思政工作近三十年的教師,郭春燕老師將她的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培養教育學生上,傳遞信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自己的方式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信息科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