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成是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教研部的一名教授。在數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劉老師始終以堅定的信仰、高度的責任感和蓬勃向上的激情踐行著一名思政課教師的神圣使命。
劉永成老師畢業于北京科技大學社科系,而此前他是鑄造專業的學生,學的是機械熱處理。剛留校時他當過資料員,做過團學工作,后來機緣巧合,轉行做了思政課教師。從工科到文科、從學工到教師,劉老師在專業和工作上都經歷了一次大的轉型。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要想實現專業與工作上的成功轉型,需要耗費比別人更多精力和心血。在從事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劉老師深入鉆研學術,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方面都頗有建樹。近年來他發表了《論素質的“廣度”與“深度”》等科研論文30余篇,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漢字與文化——兼論漢字教學改革》《漢字故事101夜》《老子的智慧與境界》《老子之道——領導藝術與處世哲學》,以及譯著《中國人的精神》等。
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除了做好學術研究,劉老師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課堂教學上,不斷探索改進教學方法,做到習總書記指出的“八個相統一”。比如在思政課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方面,劉老師為了把“共產主義”這個很多大學生既熟悉又模糊的概念講具體、講清楚,他無數次翻閱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典原著,把握理論精髓,深入淺出地說明共產主義就是要解決資本主義存在的人被資本奴役的問題,使每個人都能獲得最理想和最自由的狀態。因此,共產主義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奮斗終生。又如在思政課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方面,劉老師常常教育學生:“對于人生來說,哲學是非常有用的,甚至是最有用的。”他舉例道:“比如說我曾經的一個學生是班干部,學習很好,工作也很投入,但在專升本考試中,她僅差一分沒能如愿,這對她來說是一個挺大的打擊。我在和她談心時說到命運沒有給你繼續讀書的機會,但它給了你另外一個機會,工作就是為你打開的另外一扇門,這就是‘辯證法’。那名學生從此轉變了思路,全情投入到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業績。”
將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原理相結合,也是劉老師在教學上的一大創新,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他在教學中發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一些概念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有一種疏遠的感覺,因為這些概念主要是從西方的文化和學術傳統中發展出來的。為了做到習總書記強調的“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劉老師把一些概念轉化成為我們文化當中的語言,這樣一來,同學們就更容易明白和接受了。但不難想象,要做好這種轉化離不開劉老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及融會貫通。
劉老師對中國傳統文化十分熱愛,尤其是漢字文化。他經常說:“我有一個理想,就是要讓漢字教學回歸象形文字的本質,從其意義和內在的文化出發,實現教學方法的轉變,因為歷史上唯一傳承下來的象形文字是漢字,這是漢字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了這個理想,劉老師深入鉆研漢字,對甲骨文、金文等都有深入研究。這也為他將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習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提出“六要”——“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在數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劉老師始終恪守思政課教師的職業道德,同時不斷加強自己的修養,把外在的約束變成了自身的道德良心,固化為行為和思維方式。他說:“在如今物欲較多的社會當中,很多人把自己純粹當成一個掙錢的工具,這樣的人生是很可悲的。”熟悉劉老師的人都知道他擅長書法,尤其是篆書,而他就是沒有“經濟頭腦”,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他義務開辦“篆書與漢字文化”學習班,堅持每周為學生和對此感興趣的老師講解漢字文化。每當有老師帶著孩子來聽講時,劉老師都格外欣喜。此外,他還是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常客,經常主動參與校園文化藝術節和傳統文化進社區的活動。
就像亞里士多德說的那樣,道德是一種實踐的智慧。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劉永成教授在實踐中提升著自我的人生格局,在實踐中展露著鑄魂育人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