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祺,甘肅省通渭縣人,畢業于贛南師范學院,現工作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陶縣融媒體中心。他十年如一日開展志愿服務,為邊疆鄉村孩子傳遞社會溫暖,助力邊疆鄉村教育事業發展。現已累計將660余萬元愛心物資傳遞到鄉村校園,讓120余所小學、3萬余名小學生在上學路上感受到了溫暖和關愛。10年志愿足跡涉及天山南北,志愿里程超過2.1萬公里,曾榮獲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第十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獎等榮譽。
2012年8月,曹永祺作為學校前往新疆的首批西部計劃志愿者第一次走進新疆,來到祖國西陲帕米爾高原的克州阿合奇縣。曹永祺的服務單位是阿合奇縣無錫援疆前方工作組,在完成單位本職工作的同時,他也不忘自己是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每天堅持利用下班后的時間,走進阿合奇縣所有鄉村小學、福利學校,了解邊疆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困難訴求,利用網絡平臺,通過自己努力,為他們送去各類愛心物資,陪伴他們成長。
三年的志愿服務,他都不記得自己走過多少所鄉村學校,不記得走進過福利院大門多少次,但在走訪的時候,每當他看到在寒冷的冬季里還有一些鄉村孩子腳上仍然穿著破舊的單鞋,手中的鉛筆已短得無法再短,肩上的書包爛得無法再背的時候,他就會捫心自問,自己作為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還如何能更多地為這里的鄉村孩子做些什么?
曹永祺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放在開展志愿服務中,他在當地唯一一所中學組建了國旗班隊伍,堅持訓練半年,規范了學校的愛國主義升國旗活動;引進湖南電視臺《變形計》節目組來到阿合奇縣拍攝城市、鄉村孩子互換體驗類生活節目,讓當地的一名鄉村孩子體驗了一個月的城市生活;募集各類圖書5000余冊,在阿合奇縣鄉村小學成立了海豚公益圖書室,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連續三年在阿合奇縣福利院開展愛心陪伴服務,和他們一起做游戲,陪伴他們陽光健康成長。他每年還不止一次地走進阿合奇縣的鄉村小學,冬天給小學生送去御寒物資,夏天送去學習用品和體育器材,累計將160萬元的各類愛心衣物、學習用品和體育器材送到了鄉村小學孩子們手中。
把家安在帕米爾高原
將暖流傳遞得更遠更廣
2015年服務期滿后,曹永祺和同是西部計劃志愿者的女友一起通過公務員考試,選擇扎根在帕米爾高原的克州阿克陶縣。他利用手中資源,組建暖流志愿服務團隊,擔任暖流新疆驛站站長,在阿克陶縣鄉村校園和全疆其他地區鄉村校園傳遞暖流和社會愛心。
2015年中秋佳節,也是曹永祺初到阿克陶縣不久,他帶領團隊志愿者走進阿克陶縣皮拉勒鄉一所村小學,為全校師生送去月餅和體育器材,讓孩子們換上了嶄新的運動鞋,與全校師生度過了一個美好而難忘的中秋節。活動結束,受愛心人士之托,曹永祺和女朋友專程來到喀什市區,精心為兩名小學生購買自行車,但是當他們準備回阿克陶縣的時候,因為一直沒有找到適合的車輛將自行車托運回阿克陶縣城,最后兩人只好選擇將自行車慢慢騎回阿克陶縣。由于是小學生自行車,曹永祺一米八的個頭,座位怎么調整還是不方便用力,加上怕把小朋友的自行車搞壞,所以他們一路騎得很慢。路上特別累的時候,他們就一前一后用繩子拉著慢慢前行,雖然只有40公里的路程,但他們也不敢休息,從下午六點多到半夜一點,花了將近7個小時才將自行車騎回縣城。回去時連走路都很難邁開腿,上下樓更是特別吃力,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將自行車扛到二樓家里。但當他們將自行車送到兩名孩子手中,看到他們的笑臉時,覺得一切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初到阿克陶縣的兩年時間里,除了本職工作,曹永祺將剩下的時間幾乎全部用在走訪鄉村學校和為鄉村孩子志愿服務中。2017年的冬天,為了能將募集到的羽絨服送到帕米爾高原更多鄉村孩子的手中,曹永祺把陪伴照顧即將臨產妻子的陪護假用來開展志愿服務,就在孩子出生的當天,他還忙著奔波在克州烏恰縣鄉村校園送溫暖的路上,惦記著寒冷冬季邊疆孩子的冷暖,等見到自己寶寶的時候,已是孩子出生三個月之后。或許冥冥之中注定,可愛的女兒是在12月5日國際志愿者日當天來到的這個世界。
在扎根新疆后的每年開學季,曹永祺都會收集新疆偏遠山區小學生資料,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和冬季的時候為他們送去書包和御寒物資,為學校增添各類體育器材。2015年到2021年期間,工作之余,曹永祺帶著社會暖流物資走到了阿勒泰、巴州、阿克蘇、伊犁、喀什等地州鄉村小學開展志愿服務,和團隊志愿者一起在全疆鄉村小學建設了8所暖流教室。
助力鄉村振興
將志愿服務堅持到底
在阿克陶縣,曹永祺的第一個工作崗位是在距離縣城230公里外的恰爾隆鄉,2016年7月5日晚,恰爾隆鄉突降罕見暴雨,暴雨引發的泥石流對當地居民群眾造成了較大損失,曹永祺第一時間為當地群眾籌集了300條棉被、生活包等物資,緩解了受災群眾眼前的急需困難。
無論是在西部計劃服務期間,還是在現在的工作崗位上,曹永祺始終堅持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將自己的志愿服務夢想融入到邊疆的發展建設之中,投身到新疆的鄉村振興事業之中,成為了一名“永不離疆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