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常在各種宣傳報道中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他們的感人事跡讓我心生向往,我也想像他們一樣,扎根基層,在基層舞臺上揮灑青春熱血”。這是趙付斌選擇參與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時的真實想法。
2020年10月,趙付斌如愿來到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貫洞鎮(zhèn)易地扶貧搬遷點貴運社區(qū)開展服務。這一年正是脫貧攻堅收官年,也是基層工作最忙碌的一年,初入基層的趙付斌因為缺乏工作經(jīng)驗吃了不少苦,但他堅信“勤能補拙”。
在社區(qū)工作中,趙付斌白天忙完手頭的工作,就同駐村干部入戶走訪群眾,了解搬遷群眾的日常生活,這已成了他的工作日常。通過入戶走訪,趙付斌和搬遷群眾“打成一片”了,群眾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小趙”。
除此之外,趙付斌還是四點半課堂和鄉(xiāng)村振興夜校的老師。
“每天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看著小朋友們來到四點半課堂寫作業(yè)。和這幫小孩子一起學習、玩耍,工作再辛苦,都覺得值。”這是趙付斌參加四點半課堂的真實感受。
貴運社區(qū)四點半愛心陪伴小課堂繪畫作品展墻上,掛滿了小朋友們的畫作。其中有一幅畫,是幾名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畫給老師們的。色彩豐富的水彩畫里,幾名志愿者和小朋友們手牽手,其中一位戴著眼鏡的老師就是趙付斌。盡管繪畫手法稍顯稚嫩,卻十分生動,這是孩子們向趙付斌表達愛的方式。
“在這里有好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還有老師幫我們講作業(yè),每天放學最期待的就是來這里上課。”每當聽到小朋友們對陪伴課堂的肯定,趙付斌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夜幕降臨,夜校的上課時間到了。“來夜校上課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們是從各個村搬遷過來的,民族不同,語言不同,甚至大部分人不會說普通話。光是考慮用方言還是普通話授課就糾結(jié)了好久。上了幾堂課后,我還是決定用方言和普通話結(jié)合的方式去給他們上課。”這是趙付斌初為夜校上課時所遇到的煩惱。
來夜校上課的學員并不為年齡而感到尷尬,他們依然尊稱志愿者們?yōu)槔蠋煛榇_保授課內(nèi)容能讓中老年學員們聽得懂、聽得會,趙付斌每次在課前都精心設計授課內(nèi)容和授課方式。每晚,趙付斌與學員們在歡聲笑語的教室相互學習、相互進步。如今,鄉(xiāng)村振興夜校開展得有聲有色,其中也有趙付斌的一份功勞。
2021年8月,趙付斌被調(diào)整到美娥社區(qū)另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點社區(qū))開展工作。在新的服務社區(qū),趙付斌依然負責與之前相同的工作。有了一年工作經(jīng)驗的積累,趙付斌在新的環(huán)境工作起來得心應手。
兩年的志愿服務,對趙付斌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在服務過程中,他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單位負責同志的肯定、同事的贊賞、群眾的支持。他表示,雖然西部計劃服務工作結(jié)束了,但扎根基層服務社區(qū)的工作,他還要繼續(xù)干下去,不斷充實自己,把個人價值融入奉獻社會中。他堅信,從江縣的鄉(xiāng)村振興之路雖遙遠,只要不停下腳步,總有一天能抵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