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公益,逐夢西部。她懷揣著滿腔的激情赴邊支教,她給山里的孩子們播下信念之種。她就是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22級研究生翟江豐。
本科畢業后,翟江豐做了一個特別的決定——與華中科技大學第二十三屆研究生支教團的伙伴們一起一路向西,去西部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于翟江豐而言,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夢。在云南臨滄,她擔任杏勒完小二年級班主任,教授語文和數學。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作為孩子們看向山外的眼睛。這一年,她扎根西部基層,身體力行為鄉村振興教育事業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初心:傳遞愛心,低調公益
翟江豐的“公益夢”始于中學,希望能夠把自己獲得的關愛傳遞給別人。步入大學,她加入華中科技大學資委會,邁出公益旅程的第一步。大一加入救助專線,負責招募義工、組織和參與義工活動,大二成為救助專線部長,策劃回收舊書的“舊書圓新夢”公益活動,大三成為義工部部長、大四成為資委會會長,校資委見證著翟江豐大學四年的成長。
逐夢:點燃希望,播種信念
翟江豐參與支教的念頭始于大一暑假,彼時她作為校資委成員前往湖北省咸寧市雙溪橋鎮擔山高小支教。雖然只有兩周,但這次經歷讓翟江豐體會到了支教的魅力,也讓她心存遺憾,想要去尋求更多支教機會。參與了2018年的“12·5”志愿者嘉年華的節目后,翟江豐首次接觸到研究生支教團,她意識到了自己可以在公益路上更進一步。
2021年,華中科技大學第二十三屆研究生支教團的25名成員被分配至湖北、云南、廣西和新疆四個省份進行支教,翟江豐同另外7名成員來到了云南臨滄,她和另一名成員被分配至臨翔區螞蟻堆鄉杏勒村杏勒完小。翟江豐觀察發現,鄉村學校缺乏的并不是硬件,而是軟件,學校在師資力量等方面需要更多幫助。杏勒完小共有7個教學班,257名學生。學校有10名教師(包括兩位支教老師),每位老師都需包班或教2到3個科目,教學壓力極大。
翟江豐擔任二年級班主任,負責教授語文和數學。雖然二年級的教學內容簡單,但孩子們的基礎較差,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找到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是翟江豐主要的任務。除了上課,翟江豐還要批改作業、備課、關心每個學生的家庭和心理狀況,加班已成為常態。早上6:40起床跑操,晚上8:30下晚自習,翟江豐與孩子們全天相伴。
“我們班一共44個孩子,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故事。”翟江豐一講到班里的孩子們就滔滔不絕。班里有個孩子叫小施,在第一堂語文課上背古詩背哭了,從此她便特別關注這個小男孩,安排他坐第一排。小施的接受能力稍差些,翟江豐就經常關心和鼓勵他。在二年級下學期的期末考試中,小施有了很大進步。翟江豐說,小施就像她班里孩子們的一個縮影,這一年來,全班的成績都有很大進步。
翟江豐想做的不僅是一名師者,更是一名愛心、美德、信念的播種者。她發現,孩子們一年四季都穿著拖鞋,時不時就脫了鞋光腳玩,學校操場上全是土,玩得腳和鞋都是臟的。因此,在注重教學的同時,翟江豐也不厭其煩地糾正班上孩子的不良生活習慣。為了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翟江豐買來獎狀、印章,在班里設置了小紅花榜,買鉛筆和橡皮作為獎品,鼓勵他們進步。支教過程中,翟江豐與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臨走前,孩子們圍在她的宿舍門口哇哇哭,把自己寫的一張張小紙條往翟江豐手里塞。紙條上稚嫩的筆跡描畫著最純真樸實的感謝與祝福,承載著的愛與信任也激勵著翟江豐勇敢前行。
“我想要給他們帶來更多的色彩,通過自己、團隊的努力以及學校的幫助,帶領他們走出大山。只要有一個學生能做到,我覺得我和我的團隊就是成功的。有學生曾跟我說‘我也想考你們大學’,我就覺得他們是真的想要走出去。”翟江豐深刻意識到,支教的主要工作是點燃孩子內心的希望火種。
新篇:回歸校園,不忘初心
一年的支教經歷給翟江豐的人生觀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曾經堅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她現在堅定地認為凡事都“事在人為”,曾經比較“佛”“隨緣”的她也有了更多勇氣和斗志。如今的翟江豐正在迎接即將到來的研究生生活,也面臨著人生新階段的考驗。但她堅持要繼續參加志愿活動,點燃更多西部孩子的希望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