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晗晗姐,這是我畫的你。”“這個是仙女嗎?”“對!”今年6月底,重慶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秦婧晗結束了為期一年的石柱縣村小支教生活,悄悄地從學校離開。最近,得知這個消息,孩子們紛紛為小秦老師寄來了繪畫、手工品等,令她感動不已。
上個月,秦婧晗剛過完23歲的生日,雖然年輕,卻是一名有著豐富經驗的青年志愿者,不論抗疫、抗洪還是鄉村支教,都有她的身影。她曾獲重慶市優秀青年志愿者、重慶市大中專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個人等稱號。
母親言傳身教志愿者精神
秦婧晗是重慶市忠縣人,她的媽媽是一名農民工子弟小學的音樂老師,在她兒時的記憶中,每個月總有那么幾個周末媽媽都會突然“失蹤”。
后來她才知道,原來媽媽還有另外兩個身份:一個是消防普法志愿者,連續多年為群眾義務普及安全知識;另一個則是“教育下鄉”工作隊員,每月都要背著電子琴,到山區為那里的孩子上課。
就這樣,在媽媽的言傳身教下,一顆志愿服務的種子在秦婧晗年幼的心中生根發芽。
2017年,一進入重慶大學的秦婧晗,便加入了學校的青年志愿者協會。
2018年,她前往彭水縣龍射鎮開展推普脫貧公益支教行動,上門給一對兄弟送教。
秦婧晗深知,山里的孩子還需要更多的溫暖和關懷,需要有更多人去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從此,她立下了當一名教師的理想。
熱心公益環保等志愿服務
自立誓志愿服務的那天起,社區服務、愛心公益、環境維護、宣傳教育等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幾乎填滿了秦婧晗所有的課余時間。
2020年夏天,重慶遭遇了歷史罕見特大洪峰。當洪水退去后,兩江四岸留下了大量的淤泥和垃圾,特別是離重慶大學最近的磁器口一帶,淤泥最厚處比膝蓋還要高。
為了幫助大家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重慶大學團組織發起“筑牢抗洪搶險青春堤壩”行動,吹響了廣大青年志愿者的“青春集結號”。
秦婧晗向學校主動請纓,并召集青年志愿者加入到災后清淤行動中。“我原以為在暑假期間招募志愿者會很困難,但沒想到發布通知后短短一天時間,就有將近200名同學報名參加。”秦婧晗回憶,當天下午他們就組建了清淤小隊,立刻奔赴磁器口等受災區域。
8月的重慶驕陽似火、酷暑難耐,到達現場后,秦婧晗看見到處都是“火焰藍”“志愿紅”。于是,他們一起頭頂烈日、腳踩淤泥,一把鏟子、一雙雨靴,一寸一寸清理,一米一米推進。路過的居民說:“你們年紀不大,氣力倒不小哦。”“現在的年輕娃兒才能干喲。”秦婧晗聽了超級開心。
她成為29個孩子的“晗晗姐”
去年7月,秦婧晗成為重慶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來到石柱縣中益鄉支教。
去年8月,她成為石柱縣沿溪鎮小學的一名語文支教老師,開啟了為期一年與29個孩子朝夕相處的支教生活。
剛去的第一個月,秦婧晗的嗓子沒有好過,腰也很少直起來過。“因為跟一年級的小朋友溝通起來比較困難,基本上是從零開始,小到拿筆的姿勢,大到一筆一劃,字詞句篇,都要我一個一個去教,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她說,班里的孩子都比較懂事,所以從第二個月開始,也基本能適應和勝任教學工作了。
孩子們的天真爛漫,無時無刻不在感動著秦婧晗。如果上課時見她冷著臉,孩子們會變得安靜;孩子們也會任性地在放假前的下午,要求和她一起做游戲。在課堂上,秦婧晗是孩子們尊敬的“小秦老師”,在生活中,則是他們喜歡的“晗晗姐”。
其實,每一次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對秦婧晗而言都是珍貴的經歷。她說,這些經歷堅定了自己在志愿服務這條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