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這次活動之前,我們對陵墓的了解少之又少,注重的多是帝王陵寢,宏偉的建筑,豐富的陪葬文物和優美的環境所帶來的強大吸引力以及古代人的鬼斧神工帶給我們的震撼。所以去之前,我們查找翻閱了相關資料與文獻,才了解到自古以來有入土為安和視死如歸的觀念,墓葬慢慢的不再是簡單的風俗而變成一種文化。隨著墓葬文化的興起,陵墓也隨之成為人類歷史的一種產物。陵墓建筑又直接給我們展示了不同朝代的建筑水平和風格,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當時的生活環境、宗教信仰,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這讓我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思考。
進入西耳室,這里出土了很多大件的青銅器,如銅壺、銅鼎等大批青銅和一些鐵質武器。在這個室的門口,還出土了一件護衛鎮門玉豹,線條流暢,手法細膩,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精美而又富有氣質。大廳里就擺放著它放大過后的的復制品,當做館雕,渾厚凝重,給人一種莊重肅穆的感覺,也因此可以說它是漢文化景區的鎮館之寶了。在另一間耳室中我們看到了一件銅鎰,它的實際口徑有七十多厘米,青銅器能冶煉到那麼大,卻毫無裂紋,這對于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的古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更難得的是在右面這個角落還有一個大銅鎰。聽館長說,考古人員進來以后,就發現里面盛滿了水,非常清,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有一個木瓢。一個木瓢在水里泡了二千多年,還能保持原來的形狀,在今天,木瓢泡上幾十年就可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變化,看到這里,簡直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同時也贊嘆古人的工藝技術,佩服于古代傳統的建筑精神,這更是我們后代應學習與傳承之處。
在前堂里放著一套金縷玉衣,這是我們對于楚王陵比較熟悉的東西,今日我們仔細觀察了解,修復后的玉衣由上等和田白玉制成,玉片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半圓形、月牙形等形狀,玉片的表面光潔度很高,是國內專家歷時一年零四個月經過編號,清洗,拼對等工藝才得以復原這件國之瑰寶,使其從而成為國內出土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美一件。而在后室擺放著成功復原的楚王像,即一個半身的銅像,這是國內首次根據遺骨復制的兩千多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看著這無比的溫潤晶瑩,如琢如磨,淡雅剔透的玉衣和棱角分明,神態兇猛,身材健壯的楚王像,我們的內心不禁泛起一陣陣的漣漪,我們贊嘆于國內專家修復時所共同體現的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更欣賞他們對精品的堅持,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