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作為農業生產中的主要投入物質,是農業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糧食的“糧食” 。在農業生產中,有機肥在早期就已使用,但處于化肥為主、有機肥為輔的階段。目前我國化肥使用量巨大,而化肥的過量施用、盲目施用帶來了成本的增加、環境的污染、土壤的退化等一系列問題。為探索在施用有機肥料的前提下綠色農業的發展狀況,12月28日曲阜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益農長青調研隊前往山東壽光蔬菜小鎮進行實地調研,探究在有機化肥的加持下綠色高效的生產模式及農戶生產行為的轉變。
深入小鎮調研 了解生產模式12月28日上午,調研隊到達壽光蔬菜小鎮,在相關負責人的帶領下參觀了冬暖式大棚。通過實地走訪隊員們觀察到棚內配備了一套完整的高新技術輔佐農產品生長,同時采用了智能溫濕度控制系統,電子屏幕可以實時顯示大棚內數據。從負責人的介紹中隊員們了解到該大棚實現了多種常用農業操作智能機械化,使用按鈕即可啟動機械完成開閉通風、增溫等工作,先進水肥一體化機器及滴灌設備的應用,實現了減少浪費精確施肥量的目標。
走進全國著名蔬菜基地壽光,實地感受現代化的蔬菜種植。隊員們在走訪中不僅調查數據,還切身了解了壽光蔬菜大棚的發展歷程。從第一次看到了滴灌、噴灌等一系列專有名詞在大棚里的實際應用,到壽光政府推進綠色農業轉型措施的整體把控,隊員們零距離感受到農業生產的機器化和現代化。在這樣的生長環境下,農產品呈現一片綠色、生機盎然。
聆聽專家講解 關注有機肥料為進一步了解有機肥料在綠色農業發展中的使用情況,12月28日下午調研隊聯系到壽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專家,專家為實踐隊員講解壽光政府對推進綠色低碳農業發展開展的措施以及壽光綠色低碳農業發展成果,如推進化肥包裝袋、棚膜地膜等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塑料制品回收工作,大力推廣使用成品有機肥、新品種水溶肥等。
通過專家的講解,隊員們進一步了解到長期以來我國農業中存在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現象,造成了農田生態系統失衡,土壤板結、酸化、鹽堿化、耕層變淺、農藥和重金屬超標等,使得耕地的質量下降,土壤污染日益嚴重,從而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機肥的施用既能解決土壤板結問題、增加土壤肥效,還能減少碳排放量、保護環境,使綠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走訪當地農戶 實現合作共贏壽光蔬菜小鎮作為綠色高效農業運行的先進代表,其對周邊農戶的農業生產行為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了進一步了解綠色農業發展給農戶帶來的益處,調研隊來到先進的農業示范基地——三元朱村,走訪當地農戶。調研隊員走進農戶家中或蔬菜大棚,通過問卷調查方式面對面與農戶進行交流,了解當地綠色農業發展現狀與化肥農藥的施用情況。
通過調查問卷得到的數據總結和分析得出,當地綠色農業之所以飛速發展,首先是因為政府以農民為本給予農戶相應的綠色生產補貼,極大調動了農戶推行綠色生產的積極性,切實讓農戶感受到綠色生產帶來的益處。其次當地采用標準化管理模式,推行智能大棚等完善的農業生產技術。除此以外,當地還和龍頭企業合作,企業技術人員與農戶完美合作,施用最佳的有機肥料,企業為農業生產提供設備,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這些舉措實現了政府企業農戶合作共贏。

圖為調研隊員走訪農戶。 邱明霞 攝
反思現狀不足 擘畫發展藍圖調研隊通過實地調研和查閱資料發現,在農業生產中,有機肥在早期就已使用,但現在仍處于化肥為主、有機肥為輔的階段。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當前我國肥料產業面臨著傳統肥料產能過剩、資源能源浪費、環境污染、耕地退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等一系列問題,行業發展亟待破局。而推廣有機肥是減少污染、培肥地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治本措施,是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民節本增收的重要途徑。
“十四五”時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農業上的具體體現。調研隊在政策的號召下,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到了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認識到了有機肥料在綠色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切實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需求。綠色農業發展任重而道遠,壽光蔬菜小鎮聚焦鄉村振興,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成為先進示范基地,為全國其他地區的發展提供經驗,推動了中國綠色農業長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