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思政教育方針,貫徹“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實踐宗旨,積極探索將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化建設的實現路徑,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6名大學生組成“‘紅’揚薪火,篤行致遠”社會實踐團隊,前往威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劉公島開展參觀學習,在歷史的長河中追尋先輩足跡,汲取奮進力量。銘記甲午風云,砥礪強國之志。
在有著“東隅屏藩”和“不沉的戰艦”之稱的劉公島上,成員們依次參觀了海軍公所、丁汝昌紀念館、水師學堂、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展館、甲午中日戰爭博物館陳列館等教育基地。
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曾言:“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在威海衛戰役的絕境中,北洋海軍的最高指揮官丁汝昌拒絕投降,以死明志,踐行了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承諾;展柜里的書信手稿,一筆一劃間,都記錄著他對國家的無限忠誠。時至今日,丁汝昌的事跡仍提醒著我們“發展強大海軍、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國防意義。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展館中,團隊成員從甲午戰敗的教訓出發,思考新時代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意義。展館通過沉浸式歷史場景還原與互動教學,將近代海權喪失與當代國防建設形成鮮明對照,讓成員們深刻認識到維護國家安全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保障。
在甲午中日戰爭博物館陳列館中,一張張泛黃的照片與史料,還原了甲午戰爭的全過程。由于清王朝制度落后、軍事技術代差、長期閉關鎖國等因素,致使《馬關條約》簽訂,山河破碎,民族蒙羞。正如譚嗣同所言:“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劉公島上的英利洋行舊址、英皇家海軍陸戰隊營房及軍官住宅、麻井字船塢都是曾被英國殖民統治的歷史見證;日俄戰爭中清政府的“局外中立”、馬關春帆樓的“屈辱談判”、著名的“國幟三易”、無一不訴說著國難當頭、外敵入侵的歷史,提醒著華夏兒女勿忘國恥!
然而在民族危亡的時刻,無數英雄烈士展現出誓死不降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懷。左寶貴堅守平壤、血戰玄武門,陳京瑩力戰不屈,壯烈犧牲,劉步蟾堅守陣地,與艦共亡……縱有無數覺醒的國人舍生忘死、為國捐軀,但清王朝的腐朽與落后早已注定了近代中國的悲慘命運,甲午風云留給我們的是長達百年的殤思。
走出展館,海風依舊。此次劉公島參觀活動,是一場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文化洗禮。團隊成員通過甲午海戰文物、戰場遺址等歷史實證,直觀感受近代中國屈辱歷程。劉公島承載的歷史時刻警示我們,國家實力決定民族命運。從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到今日海軍走向深藍,歷史與現實的對照激勵我們以史為鑒,筑牢國防安全屏障,以實際行動踐行“強國有我”的誓言。
未來,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紅揚薪火,篤行志遠”社會實踐團將繼續開展紅色展館社會實踐活動,“以教促學”,開發大學生的思政主動性:通過社會研學“走出去、引進來”,通過宣講輸出“學進來、講出去”,構建"歷史實證-理論闡釋-實踐轉化"的完整育人鏈條,更好對標紅色展館與思政課堂。團隊目標以甲午海戰遺址、五四運動紀念館等歷史地標為載體,通過"歷史場景復原+互動教學"方式,構建沉浸式思政教育場景,在“紅色展館與思政大講堂共振育人機制”項目實踐中,促進紅色展館(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一體化建設,提升大中小學生思政理解與政治認同。帶領更多同學走進歷史、了解歷史,體悟民族精神,樹立報國之志,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宋琳、陳穎雪、金映瑞、柴宣羽、王子墨、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