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夏夜,作家朱自清與友人俞平伯泛舟秦淮河,寫下名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百年后,煥新的秦淮河十里繁華,在槳聲燈影中映照古都新生。為探訪文化古跡,調研外宣質量,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調研團隊對成都文殊院進行了實地調研。
文脈千年槳聲燈影譜新篇
團隊成員立于橋上,望著河面畫舫如織。秦淮河內五公里,史稱“十里秦淮”,自古便是“風華煙月之區(qū),金粉薈萃之所”。青磚黛瓦間,夫子廟巍然矗立,江南貢院遺址靜默無言,烏衣巷口夕陽斜照,每一處皆是歷史的回響。而今,這條文化軸線被賦予新生命——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內,游客摩肩接踵,透過一方方斑駁的號舍磚石,觸摸“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舉風云;秦淮·非遺館中,絨花輕顫、皮影翩躚,工匠們指尖躍動的不僅是技藝,更是千年文脈的薪火相傳。
古韻新風文旅融合開生面
貢院街上,桂花糖芋苗的甜香與鴨血粉絲湯的鮮醇交織升騰,老字號店鋪前長隊蜿蜒;轉角處的MO音琵琶街夜市,霓虹燈牌與漢服少女的團扇相映成趣,潮流樂隊奏響的電子音律與評彈軟語隔空對話。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在秦淮河畔激蕩出新的火花。
夫子廟研學中心內,一群少年正體驗著非遺剪紙手藝。研學中心主任劉委介紹,依托尊經書院舊址,這里開發(fā)了古籍修復、名碑拓印等課程,“讓文物‘開口說話’,讓經典‘觸手可及’”。不遠處,南京好一朵茉莉花食品店內,以《茉莉花》旋律包裝的茶點禮盒熱銷,創(chuàng)始人坦言:“文化是品牌最好的‘調味劑’,銷售額同比翻番,分店已開至中山陵、玄武湖。”
夜幕下的秦淮河更顯魔幻——小西湖歷史街區(qū),明代馬頭墻下藏著極簡咖啡館,民國老宅變身藝術展廳,上海高中生沈君婷驚嘆:“這里像時空折疊的魔方,每一步都是穿越!”而水游城“秦淮夜肆”市集上,非遺絨花與AI繪畫同臺競技,漢服體驗與VR游船并駕齊驅,煙火氣與科技感共織“最南京”的夜經濟圖景。
商旅共榮市井煙火暖人心
“文旅復蘇不是簡單的客流回歸,而是消費場景的重構。”秦淮區(qū)文旅局局長指向一組數(shù)據(jù):全區(qū)上半年旅游業(yè)總收入較上年增長23%,其中夜間消費占比超六成。
科舉博物館地下四層展館依明清號舍遺址而建,玻璃棧道下,當年考生謄錄的墨痕依稀可辨;夫子廟“天下文樞”牌坊前,AR技術讓虛擬狀元巡游與真實燈會交融,游客掃碼即可與“穿越而來的舉子”合影。歷史場景的沉浸式再現(xiàn),讓文化不再是櫥窗里的標本,而是可感可知的“活態(tài)基因”。
站在文德橋頭遠眺,畫舫凌波的漣漪與智能手機的閃光燈交織成星海。百年前朱自清感慨“秦淮河的光景總有些薄暗”,而今,這“薄暗”已被萬家燈火照亮。當古籍修復課上的少年將宣紙輕覆碑刻,當AI算法為秦淮燈彩設計新紋樣,當“Z世代”穿著漢服打卡元宇宙展覽——古老的秦淮河,正以包容之姿擁抱每一朵時代浪花。
據(jù)悉,秦淮區(qū)將啟動“數(shù)字文都”計劃,打造元宇宙夫子廟、智慧文旅云平臺,讓千年文脈在云端續(xù)寫新章。而隨著新一批國家文旅消費示范城市的建設,中國文旅產業(yè)的“秦淮樣本”,或將為世界提供“何以中國”的生動答案。
從“賣風景”到“賣場景”,從“觀光游”到“沉浸游”,秦淮河畔的實踐揭示文旅融合的本質:文化是魂,產業(yè)是骨,創(chuàng)新是血。當青磚小瓦邂逅數(shù)字科技,當狀元及第對話國潮文創(chuàng),這條千年水道證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從非對立,文旅產業(yè)的春天,永遠屬于那些既深扎文脈厚土、又敢向潮頭立帆的弄潮兒。(作者:陳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