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晚)文殊院,這座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佛教圣地,始建于隋唐時期,歷經千年風雨洗禮,如今已成為西南地區佛教文化的象征。文殊院第一代方丈慈篤禪師,德行高潔,曾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入火光三昧,感得文殊菩薩現瑞,被信眾視為文殊菩薩化身。寺院因此得名“文殊院”,沿用至今,寓意深遠,深受信徒敬仰。為探訪文化遺跡,調研外宣質量,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調研團隊對成都文殊院進行了實地調研。
首先,團隊成員步入大雄寶殿,兩尊玉佛莊嚴矗立,分別由院僧性麟和尚與登云和尚于1923年和1938年從緬甸請回。龕前巨大的玻璃,則是1919年住持明正宗觀從上海運來,歷經千辛萬苦,方得安置于此,成為當時成都罕見的珍品。
成員還關注到院內珍藏著明崇禎皇帝寵妃田妃所繡的“田衣絢彩”袈裟,共繡有248尊佛像,精美絕倫。此外,寺內藏有四部血書佛經,均為歷代高僧刺舌取血,發愿抄寫而成,字字血淚,彰顯了僧人們的虔誠與毅力。
再向前走去,一件音像映入眼簾。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陜甘總督楊遇春之女發愿拔取秀發,繡成水月觀音像,名為“發繡披珍”,其工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而光緒八年(1882年),楊遇春曾孫楊光圻為父祈壽所作的“金剛經塔”,則以《金剛經》全文構成七級浮屠,設計精巧,堪稱藝術瑰寶。1965年,玄奘頂骨舍利來到文殊院。文革期間,前任方丈寬霖法師為保護這一圣物,終日將其纏于腰間,即便遭受迫害亦不離不棄,終使頂骨得以完好保存。
古剎內特設的禪文化體驗區,為慕名而來的海內外游客提供了體驗佛文化的窗口。游客可以參與抄經、禪修等體驗活動,感受佛教文化的獨特魅力。靜室臨帖,禪堂趺坐,體悟清凈本心。此外,游客還可以親手制作一些簡單的佛教工藝品。既可執竹篾編蓮燈,亦能持朱砂繪經卷,方寸器物間盡顯東方美學的禪意流轉。
據院方執事介紹,這些融貫古今的弘法實踐,既是對《妙法蓮華經》"開權顯實"教義的時代詮釋,亦暗合"人間佛教"的濟世情懷。當青煙縈繞的青銅香爐遇見數字化導覽系統,當傳統講經融合現代心理疏導,這座千年道場正以創新之姿,在都市文明的土壤中播撒著慈悲智慧的種子。
暮鼓晨鐘里,文殊院不僅延續著宗教圣地的精神道場功能,更化身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紐帶。調研專家指出,這種"以藝載道、以文化人"的實踐模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提供了富有啟示的成都樣本。
此次調研,團隊成員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這座千年古剎的獨特魅力與不朽價值。文殊院所承載的佛教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其建筑遺存、典籍文物與儀軌傳統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研究價值,需建立科學保護體系,深化數字化建檔與活化研究,使千年禪林的文化基因得以永續傳承。文殊院將現代博物館建筑語言與傳統禪意美學有機融合,構建"院館一體"的文化場域。通過沉浸式展演、智慧導覽等創新形式,讓文物"活起來",使古剎煥發時代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