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思政教育方針,貫徹“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實踐宗旨,積極探索將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化建設的實現路徑,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6名大學生組成“‘紅’揚薪火,篤行致遠”社會實踐團隊,前往威海郭永懷事跡陳列館開展參觀學習與實地訪談。緬懷兩彈元勛,傳承科學精神。
。ㄒ唬“潛心求學,揚名海外”
實踐團成員了解到,郭永懷的求學之路十分坎坷,但這些困難并沒有阻擋他追求科學真理的腳步。1937年七七事變后,郭永懷作為中英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多次出國未果,直到1940年,31歲的郭永懷才乘坐“俄國皇后號”正式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深造。國外留學期間,郭永懷在跨聲速流、應用空氣動力學、高超聲速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學術科研成就,躋身世界知名科學家行列。
中國成立之后,懷揣赤子之心的郭永懷開始籌劃回國,為了防止美國移民局的阻撓,他兩次當中燒毀積攢多言的科研資料與手稿;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國外優渥富足的生活和經營多年的科研,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回國的征程。1956年9月郭永懷終于踏上了祖國的大地,并且收到了來自莫逆之交錢學森的歡迎信,信中是這樣寫的:
。ㄒ娮秩缑鎻垏ⅲ河缿研,今天是你足踏祖國的第一天,也是你快樂生活的頭一天!忘去那黑暗的美國吧!老兄必定要填寫志愿書,請你只寫力學所!現在力學所的任務重大,非您來幫助不可!我們拼命歡迎你!通過信中筆墨,我們深深感受到兩位摯友的深厚情誼、兩位科學家共同的赤子愛國情!
。ǘ“以身許國,壯烈犧牲”
郭永懷“以身許國,壯烈犧牲”的事跡尤其讓我們深受震撼。1968年12月,郭永懷不顧周總理勸告,帶著一組核武器研究關鍵數據的測算結果乘飛機回京匯報。在飛機起火的最后關頭,郭永懷用血肉之軀護住了新中國國防的希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郭永懷早將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腦海里只有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如果一張美國綠卡擺在前面,榮華富貴手中在握,而中國依舊是1950年代的那個中國,我們能否像他那樣義無反顧毅然決然地回到父母之邦,與祖國共攀登,與民族共患難。如果依然登上世界科技的巔峰,而且家庭美滿,愛好滿滿,我們是否能像他那樣放棄這所有,銷聲匿跡于雪域高原、戈壁荒灘。如果為國盡忠功勛赫赫,而區區幾十塊錢就是表彰的所有,我們又是否能像他那樣依然無怨無悔、一往無前。”
郭永懷先生用他的的一生,實現了海外求學的初心,完成了報效祖國的理想。這些成就,源于他以身許國、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源于他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高尚情操;源于他孜孜不倦、勤奮執著的奮斗精神;源于他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線熱愛與忠誠!他的愛國情懷、科研精神、教育家精神,值得我們永遠的銘記和學習。
(三)“現場訪談,總結交流”
最后,社會實踐團隊的成員們結合自己的參觀感受和社會調研的成果,與郭永懷事跡陳列館領導及相關工作人員舉行座談,主要圍繞展館的陳列情況、參觀群體、數字展館建設以及博物館聯合體等內容進行交流。我們了解到,根據解說主體的不同,展館解說員會積極變更解說詞版本,讓每一個群體在參觀過程中都能學有真知、行有所悟。特別的是,郭永懷事跡陳列館始終堅持“走進來”和“走出去”兩種模式相結合,既有大中小的學生、黨政機關干部、企事業單位職工以及旅游游客自主走進展覽館,學習永懷事跡;又有專門解說員、宣講員走出展館,走進各大高校、企業和鄉村,將郭永懷同志的事跡與精神發揚光大,更加充分發揮紅色展館的思政育人的效能。
通過參觀學習郭永懷事跡陳列館,實踐團成員們不僅近距離感受到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崇高科研精神和無私奉獻風范,更激發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和使命責任感。
未來,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紅揚薪火,篤行志遠”社會實踐團將繼續開展紅色展館社會實踐活動,“以教促學”,開發大學生的思政主動性:通過社會研學“走出去、引進來”,通過宣講輸出“學進來、講出去”,對標紅色展館與思政課堂,在“紅色展館與思政大講堂共振育人機制”項目實踐中,促進紅色展館(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一體化建設,提升大中小學生思政理解與政治認同。帶領更多同學走進歷史、了解歷史,體悟民族精神,樹立報國之志,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宋琳、陳穎雪、金映瑞、柴宣羽、王子墨、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