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行宮是清代多位帝王出行西湖時的居住之地,創始于康熙時期。據清雍正《浙江通志》記載:“康熙四十二年,圣祖仁皇帝省方南巡,兩浙官民欣忭愛戴,貢建行宮,以為駐蹕之。”咸豐十一年(1861),行宮、圣因寺、文瀾閣均毀于戰火,僅存遺址。為探尋遺址風韻,調研外宣質量,2025年2月23日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調研團隊對成都文殊院進行了實地調研。
御筆題詠處猶聞盛世音
循著乾隆《南巡盛典》的記載漫步孤山,團隊成員眼前仿佛展開一幅水墨長卷:自臨湖牌樓拾級而上,楠木寢宮的金絲楠梁猶存暗香,奏事殿前五色琉璃瓦折射著舊日天光。據史料記載,這座占地三十余畝的皇家行宮"依山構殿宇,逐水起樓臺",康熙帝六巡江南五駐此間,乾隆帝六度南巡皆以此為駐蹕之所,成就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勝景定鼎之作。
"行宮遺址最精妙處在于'因山構室,就水成園'的營造智慧。"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負責人介紹,2008年考古勘探發現的鷲香庭遺址,其"回廊九曲連芳榭,疊石三重映碧池"的格局,恰與《行宮圖》中"移步換景,咫尺山林"的記載相印證。特別在玉蘭館遺址出土的纏枝蓮紋滴水瓦當,釉色青翠欲滴,印證了《南巡日記》中"玉樹瓊葩,皆江南所未見"的驚嘆。
殘垣藏錦繡匠心護遺珍
在遺址保護展示區,一組巨型柱礎石陣列如棋,每塊青石表面深淺不一的鑿痕,訴說著"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往昔。考古隊員回憶,2009年清理楠木寢宮基址時,曾發現長達12米的整塊青石地栿,"其精工之巧,非'鬼斧神工'不能形容"。如今這些沉睡三百年的構件,通過鋼化玻璃保護罩與參觀者"對話",光影交錯間演繹著古今時空的疊合。
保護工程總設計師透露,團隊創造性地采用"遺址覆罩+虛擬復原"技術:以3D打印復原的垂花門構件與原址殘存柱礎形成虛實對照,游客掃碼即可見"五色琉璃映日,九脊歇山凌霄"的盛景重現。這種"修舊如舊,顯隱有度"的保護理念,使遺址既葆歷史滄桑,又煥時代新韻。
文脈傳薪火山水有新篇
站在望湖樓遺址遠眺,但見保俶塔影入畫來,雷峰夕照染碧波。十年來,這片承載著"西湖天下景"文化密碼的遺址,已發展成為活化利用的典范:浙江圖書館孤山館舍定期舉辦"乾隆御覽"典籍展,中山公園復原的綠云徑成為詩詞碑刻長廊,每逢傳統節慶,古戲臺遺址更會響起裊裊南音。
"這里每塊磚石都是活著的歷史教科書。"正在臨摹《文瀾閣四庫全書》復刻本的青年學者感慨。正如遺址入口處乾隆御筆"澄觀"匾額所寓,這座穿越時空的文化樞紐,正以其獨特方式詮釋著"盛世修文,澤被千秋"的永恒命題。
暮色漸起,四照亭的飛檐剪影融入湖山暮靄。清帝行宮遺址的琉璃瓦當依舊折射著三百年前的月光,而那些鐫刻在青石上的故事,仍在續寫著西湖文化景觀新的傳奇。
從2008年考古勘探到2010年開放展示,清行宮遺址保護工程走過了不平凡的幾年。這處見證著"康乾盛世"文化氣象的歷史現場,不僅為西湖申遺提供了關鍵性實證,更探索出一條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創新路徑。當我們在玻璃罩前俯身細辨柱礎紋樣時,觸摸的不僅是往昔的榮光,更是文明傳承的溫度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