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盡管香港經歷了很多風雨挑戰,但都無法阻擋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一份子前進的腳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愛國者治港”原則得以全面、穩固落實。
為探索學習“愛國者治港”的深刻含義,7月25日,河海大學力材院“協同發展粵港澳,迸發活力大灣區”實踐團隊有幸聯系到香港著名愛國教師穆家駿先生,并對其進行了線上采訪。
穆家駿先生任教于香港培僑中學,是一名歷史和通識課教師,同時擔任全國青聯委員、香港教聯會副主席、香港青年民建聯副主席、民建聯干事等職責。
訪談中,穆家駿先生就香港新生代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交流扶持與合作、香港回歸后的發展歷程等方面,與實踐團隊進行了深入交流。
(實踐團與穆家駿先生的交流)
以史為師,同開新篇身為一名愛國愛港的90后青年教師,穆家駿先生利用三尺講臺給學生上好愛國教育課,用歷史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和身份認同感。而培僑中學作為香港傳統愛國學校,建校七十余年,將愛國教育元素穿插在各個科目中。無論是培僑中學還是穆先生都受到兩岸媒體的爭相報道。
穆先生談到,歷史教育是非常好的一個愛國教育渠道。自創校以來,無論在港英時期還是在回歸之后,培僑中學都是堅持進行恒長的愛國主義教育。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首先需要了解整個國家的歷史和發展。
與此同時,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份子,走上了同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寬廣道路。“整個香港的發展跟新中國的發展,其實都是連在一起的。怎樣讓香港成為一個現在我們看到的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其實跟背靠祖國關系很大。”穆先生通過舉出身邊的例子,以香港市民的角度講述黨的十八大以來香港在祖國的幫助下民主和經濟的發展進步。
風風雨雨,堅定支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讓香港民眾對第六屆特區政府更有盼頭,對“愛國者治港”原則更加有信心。
穆先生向實踐小組分享了香港近年的砥礪發展,強調國家認同感的重要性,呼吁加強對香港青少年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教育。“我覺得非常可惜的就是,回歸以來,我們沒有做好愛國主義教育,所以很多的年輕人沒有清楚認識到,在整個社會或者整個世界的發展當中,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怎樣去看待香港未來的發展,怎樣去看待國家的發展。新一屆的特區政府必須要把教育、媒體這兩方面做好。我們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未來還需要更多的人才。而香港的人才培養,不僅僅是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更是,怎樣去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以前我們是培養了很多人才,但是那些人才他們都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那些人不是為了一國兩制行穩致遠,付出自己力量的人才。”
“國安法就是國家為香港社會穩定出手立的‘定海神針’。立法之后,現在香港基本上看不到暴徒,整個社會氣氛終于回到平靜,對教育界來說,我們終于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寧的環境給我們的學生授課。香港在國安法之后,政權可以牢牢掌握在愛國者手中。”
盡管歷經風雨,但香港市民對于回歸祖國后香港的未來始終充滿信心與希望。穆先生向實踐小組分享了自己獲邀參加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的經歷,以及參加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相關慶祝活動的經歷。透過描述,實踐團隊體會到香港市民對于香港的回歸25周年的喜悅:舉辦回歸升旗儀式、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訪港重要講話、以回歸25周年為名的慶典活動、辯論比賽、攝影比賽、歌唱匯演等等。
訪談的最后,穆先生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表達了自己的愿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兩地之間的青年人才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香港未來的發展,需要背靠祖國,面向世界。不要讓過去的風波影響了兩地之間的關系。要團結青年的力量,才可以讓整個香港更好的融入灣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