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學為例
鄭怡菲(湖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102班)
【摘 要】我國自2014年啟動新高考改革以來,先后有三批省市加入了試點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在改革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綜合回顧了新高考改革在高中教學管理、高中語文教育教學、語文試題創新、高中大學學業銜接和公平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學者提出的應對之策,以期為進一步完善新高考改革方案提供啟發。
【關鍵詞】新高考 尋找最美教師 語文教學 試題創新
一、前言
”以燈傳燈,心燈不滅,今不忘點燈人,后必傳燈共燃華夏。”教師作為傳教、授業、解惑之人,一支粉筆,兩袖微塵,三尺講臺,四季耕耘。尋找最美教師,不分鄉村和城鎮,只為尋找最美師德。
隨著新高考改革在全國范圍內陸續展開,新的高考格局對包括語文在內的各個科目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高考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指南針,必將引發高中語文教學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變革。從國務院2014年頒布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和各省區區已公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來看,將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放在高一和高二學年的會考中評價,將語文、數學、英語放在高三結束時的高考中考查是基本的發展趨勢,這樣的變化對語文學科最大的影響將是讓學生由更充裕的時間去學習。
而語文教師作為引導學生閱讀學習的關鍵人物,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和核心。應試教育下的功利性閱讀思維將不能適應新的高考形式,教師必須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建立閱讀習慣、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和采用多種形式閱讀等方面緊抓閱讀環節,從而提高閱讀質量!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詳盡而具體的閱讀要求,這充分體現出教育部門和專家學者對中學生閱讀的重視。在實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閱讀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被無知地忽視或被粗暴地剝奪。
二、調查目的及調查意義
(一)調查目的 近些年伴隨著新課改和新高考方案的實施,許多社會學者將傳統高考與新高考進行對比,發現傳統的高考側重于知識的考察,而新高考側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高考改革中針對語文學科考核做出調整,減少基礎知識考察,閱讀理解占比增加,分值變大。這種情況下,學生只有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才能在高考語文考試中獲取較高的分數。這就給高三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既要讓學生廣泛閱讀,又要做好閱讀指導,在有目的性訓練和循序漸進指導中,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這樣不僅能讓其在語文考試中獲取高分,為高考奠定基礎,還有利于語文綜合素養發展。
而此次調查,就是為了探討當今高中語文閱讀教育教學上所面臨的一些問題與挑戰,通過與優秀教師的訪談,聽取教師經驗,從而能夠更好地剖析社會現象,提出自己地思考與建議,以期自身的實踐調查結果能夠為高中語文閱讀與作文教育教學提供幫助。
(二)調查意義 此次調查揭示了高中語文閱讀與作文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個人的思考與建議。這是一種作為學生本身對教育教學的反思,是老師和學生的一次思想碰撞。借“尋找最美鄉村(誠征)教師”,從探討中學語文閱讀與作文教學之實。盡管本人的社會實踐調查并不成熟,所得出的思考與結論尚顯稚嫩,較為淺顯,但該實踐在某些方面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此次調查有助于讓學生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幫助老師找到輔導學生閱讀的策略,如。
(1)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首先便是教育學生舍去功利性的讀書觀念,樹立為尋找快樂、感受激情、零五指揮而讀書的心態,即尋求一種非現實功利主義讀書觀。還要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領域。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教師就不應強制學生讀他們不喜愛之物,否則他們就會對閱讀活動失去自覺性。
(2)讓學生建立閱讀習慣
閱讀的關鍵是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一種習慣的養成是人們對這種行為長期堅持的結果,讀書習慣的建立也是這樣,要以興趣為指導、以需要為動力、以意志為后盾、以進步為激勵,長期堅持,不言放棄。
(3)培養學生廣泛閱讀
廣泛地閱讀就是要讀得多、讀得雜,天文地理、花鳥蟲月,喜歡什么就讀什么,但是也要盡量避免讀書種類單一。古人有“開卷有益”的說法,今人亦提倡多讀“閑書”。溫儒敏認為,“閑書” 指的是學生選擇的課外書,包括某些流行讀物。讀“閑書”也是一種閱讀,可以引發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提高閱讀能力,更重要的是,這是學生的“語文生活”的重要部分。不僅如此,廣泛的閱讀既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活躍大腦思維,又能提高閱讀能力,為作文寫作奠定良好的素材基礎?荚嚦煽兊奶嵘龝箤W生真切地感受到閱讀對提升語文素養的作用,從而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投入到廣泛的閱讀中去。廣泛而大量的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關鍵環節,抓住了這個環節,就能使整個語文學習活躍起來。
三、調查過程及調查方法
(一)調查過程 1.調查成員: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的調查人員由湖北師范大學第二期勤敏訓練營全體成員組成,而本次社會調研是由本人具體負責并獨立完成。
2.調查形式:以電話訪談為主,線上調查問卷為輔的調查形式。
3.調查對象:本次調查是為尋找“最美鄉村教師”,而本人所尋找到的是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學高級教師袁群老師。宜昌一中作為我的高中畢業母校,是我比較適合的選擇,而袁群老師授課幽默風趣、待人溫和隨禮、對待學生認真負責,曾教育出許多優秀的學生,符合“最美老師”的稱號。
4.調研過程:首先,在調研前期,我接受到了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任務,了解到社會實踐主題是“尋找最美鄉村(城鎮)教師”。在得到這個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 后,我一直在思考社調選題,在反復斟酌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及老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新高考大環境下課程改革與考題創新等方面,確定了以“探尋新高考背景下教師如何應對閱讀、作文的創新性提高——以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學為例”這一調研主題。
確定了主題之后,便開始制定訪談大綱。經過反復斟酌,篩選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并且明確了本次調查課題的時代背景,目的,意義,以及多個調查維度,整合出了調研課題為《“尋訪最美鄉村教師”》的問卷調查。接著,我開始廣泛收集有關新高考語文教學的相關資料,查閱相關文獻,明確了各實踐階段的任務分工,就訪談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并最終定稿。然后,我與訪談老師取得聯系,一共和老師進行了三通電話交流,在最后一次通話中展開了此次電話訪談。在調研中期,各位成員以線上的形式對采訪的老師們進行問卷調查,受到了廣大受訪老師們的關注與支持,在線上的調查過程中各成員實時截圖拍照,發入交流群,以確保每日工作按時按量按質完成,與此同時指導調查的訓練營學生干部實時詢問并關注我們的調研進度,給予及時的幫助與指導調查
問卷發放為期三天。最后,在調研后期,對成功提交的線上問卷進行整理以及數據的統計。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為本次調查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次調查以線上調查為主的形式,以一次電話采訪、一次問卷調查為主要載體,由本人和湖北師范大學第二期勤敏師范生訓練營各位營員共同合作完成了本次調查方案的設計、問卷的制定、資料的收集以及數據的整理和分析。由訓練營統一編寫問卷《“尋訪最美鄉村教師”問卷調查》,本次活動預計發放問卷份100份,實際有效回收問卷71份回收問卷與預期問卷數量由些許落差。后將調查的數據整理后進行統計分析,獲得了較準確的調查數據
(2)交流研討法
交流研討法為本次調查的次要方法之一。在前期完成招募隊員的同時,我們社調部的成員們就召開多次會議以確定最終的課題,先是大家上網查找資料以確定各想課題,后大家根據課題實現難易程度及客觀條件進行討論和交流,后經過社調部成員之間的多次交流以及詢問參考老師的意見,最終確定課題為《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的調查研究》。經過討論和溝通,確定了制作問卷、分發問卷和整理數據以及PPT匯報的具體人員分組,有利于后續工作的進行;在問卷、數據整理完成的時候,再次召開了全體成員會議。會議交流、討論了撰寫報告的一些注意事項,有利于將此次調查完整地結束。
(3)查閱文獻法
查閱文獻法為本次調查的次要方法之一。先是通過百度等工具來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的參軍意愿以及入伍要求,從而確定了此次調查實踐的研究主方向,也讓本人對這個本來空泛的課題有了
較深刻的、較獨特的見解,這也為后來問卷討論會的開展提供了便捷的條件與堅實的基礎。
(4)電話訪談法
電話訪談法為本次調查的實踐方法,是決定調研結果的重要環節。由于部分原因,不能與采訪對象進行當面訪談,因此決定用電話會議的方式與老師取得聯系,并且通過確定訪談主題、制定訪談大綱、編撰訪談問題等方法,完成了此次采訪調查。
四、現狀與原因分析
閱讀與作文所考究的都離不開學生的“閱讀技巧”,而閱讀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兩個部分。課內閱讀以教材為藍本在語文教師指導下通過課堂進行,近年的語文課堂出現了兩種重要的傾向,一是重文言文,輕現代文;二是重知識儲備,輕能力培養。
本人在和訪談老師的采訪中,發現很多學生對初中時學過的《藤野先生》、《孔乙己》、《最后一課》、《我的叔叔于勒》等中外現代經典篇目內容所知甚少,相當生疏。而對相關文學常識記憶清晰、掌握牢固,對《論語十則》、《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文言篇目無論字詞釋義,還是文學常識多能較好地掌握,F在很多高中學生也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的學習上,學生用大量的時間翻譯詞句、背誦經典段落和篇目;而現代文較少要求背誦,多是要求熟讀。而熟讀是缺少切實客觀的檢驗標準的,于是很多學生將熟讀降格為一般的閱讀,多數學生只將課文讀一遍,要求學生精讀、反復讀則很難做到。
出現這兩種傾向的原因是語文中考、高考指引下的急功近利的社會心態,教師和學生都將學習的重點放到了考試能直接考查的項目上,至于語文能力、人文教化因其抽象無形且短期之內難以奏效便被降至次要地位,甚至無知地被舍棄。長期這樣學習語文使學生感受不到語文中優美的篇章詞句、動人的真摯情感、高尚的思想精神,擺在面前的只有沒完沒了枯燥無味的詞句釋義和記憶背誦,以至于讓學生認為語文是依靠記背就能學好的學科。因此課內閱讀必須改變被考試牽著走的急功近利的心態才有可能走上正軌,但是在中考、高考分數說了算的時代,讓教師、學生走出應試模式,談何容易。
再來看課外閱讀!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 7-9年級學生要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規定:一年內課外自讀5部以上文學名著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綜合近年來發表的關于中學生課外閱讀狀況的調查報告,本人發現中學生課外閱讀狀況令人堪憂。例如一份對高中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79%的受調查學生對課外閱讀沒有固定的安排,都是看時間和心情而定;每學期閱讀量在5本以下的占到了70%,1本都沒看過的占到了25%;關于閱讀的方式方法有68%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隨便翻翻”,15%選擇的是“應付式”。其他調查也顯示了大同小異的結果。中學生課外閱讀在“量”與“質”。上都難以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尤其在文學經典名著的閱讀上表現得就更差了,有學者甚至提出中學生文學經典名著閱讀是“‘偽’閱讀”的觀點B,這不是危言聳聽。
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仍是應試教育下的功利性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仍是應試教育下的功利性思維。大多數人認為課外閱讀與語文中考、高考關系不大或者說沒有直接關系,與其花大量時間在課外閱讀上,不如將時間花在課內背誦上,或者干脆花在其他科目上更能提高考試分數。不僅如此,學生面臨的更嚴酷的現實是各科目大量的具體可查的書面作業已經讓他們應接不暇,再沒有時間和精力顧及被認為“與考試無直接關系”的課外閱讀。學生自己沒時間沒精力,語文教師支持力度不強,有的家長和班主任還明令禁止學生看這些“與考試無關”的書籍。課外閱讀可謂困難重重。顧之川先生說,長期以來,我們國家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們普遍患上營養不良癥,讀書太少,不愿讀、不想讀,也不能讀。因為他們面對著中考、高考的分數限制,使之不愿主動地去閱讀,這不能怪學生,也不能怪家長,更不能怪老師,要怪只能怪我們目前選拔人才的方式,尤其是我們的考試招生制度。此言擲地有聲,直切要害。
五、思考與建議
立足于新高考的大環境上,閱讀在個科目的考試學習中的占比逐漸增加。同時,作為語文學習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閱讀是其根本和核心。
南朝文論家劉勰有“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的感悟,唐人杜甫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體驗,這些都說明廣泛的閱讀對讀寫能力的提升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價值。當代語文專家學者也極其重視廣泛的閱讀,著名語文教育家李希貴認為學生“閱讀比上課管用”;著名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顧之川說,學語文不能僅靠課本,必須有課外閱讀;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徐興無認為,語文苗子“必須是‘讀書的種子’,而不是考試的能手。‘讀書’是個廣義的概念,涉及學生做人的方法、對人文的關懷、個人的修養等”。由此可見,語文的根本在于廣泛的閱讀是許多成功者多年實踐形成的共識,是實實在在的經驗。
(一)廣泛的閱讀可培養語文興趣,提升語文素養 應試教育思維下課堂語文教學讓人感到專制霸道、味同嚼蠟。學生總是被要求帶著問題去讀書,心中有任務,閱讀就有壓力,專注目標,豈敢旁騖?文中真正吸引人的優美清麗的文辭、真摯動人的情感、啟人心智的哲思都被匆匆拋卻。本來重主觀情感和靈性啟悟的語文閱讀非要被教師強加給-一個統- .的所謂答案,學生的閱讀感悟還有何價值?
與課內閱讀完全不同,課外閱讀是教師“專制”之外的自由王國,學生可以憑興趣自由選擇書籍,率性感受內容,隨心所欲地解讀文本;用心靈與人物對話,以坦誠同作者交流。一篇文章就是作者向你敞開心靈的一扇窗戶,一本書就是一個異彩紛呈的美妙世界。心靈徜徉其中,自會興趣盎然、樂而忘返。學生對于語文的興趣在自由的無負擔的閱讀中逐漸形成,而這又會促進語文成績的提升,使學生樹立學好語文的信心。《語文學習》 2002 年第2期摘要刊登一封學生來信:“高考語文我贏了,我不會去感謝我的語文老師,我要感謝的是《平凡的世界》等中外名著和《讀者》《收獲》 等優秀雜志。”這是對課外閱讀促進語文學習的鮮活事例。實踐也證明,凡是喜歡語文、形成了閱讀習慣的學生,都是課外閱讀量大、知識面廣、讀過很多“閑書”的,這一部分學生思想一般比較活躍,整體素質也高;而那些只熟悉教材和教輔資料、課外閱讀“閑書”少、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即使考試成績不錯,轉入大學的學習方式也都比較難,他們視野窄,思路不開闊。后一類學生占有相當比例,他們往往是高分低能。
(二)廣泛的閱讀能有效地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大量的閱讀可以推動語文思維的發展,有效地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心與心的交流,當然會伴隨著不斷往復的雙向思維活動,一是讀者不斷領悟到作者的觀點,二是讀者心靈對接受到的信息的反饋活動,二者循環往復就能使讀者不斷受到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從而提高閱讀欣賞能力。更重要的是,這種訓練不是被動的,而是伴隨著愉悅與滿足的自主自覺行為,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提升閱讀感悟能力。
廣泛的閱讀對寫作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寫作的基礎是占有大量素材,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強調素材的重要性,廣泛的閱讀可極大地拓展知識面,使讀者占有豐富的寫作素材以厚積薄發,有力地奠定寫作的基礎。不僅如此,優秀的作品語言或優美如歌,或奇崛瑰麗;或構思嚴謹,或獨具匠心;或表達流暢,或描繪傳神;或情思飛動,或哲理內蘊。長期與這樣的文章相伴,何愁不受其影響而潛移默化呢?作家創作下筆千言,文采飛揚,讓人欽羨,可他們哪個又不是博覽群書的高手。諾貝爾獎得主莫言從小學就開始大量讀書,少年時期不但把古典小說《三國》、《水滸》、《西游記》、《紅樓夢》、《封神榜》 都看了,而且還把當時流行的“紅色經典”《紅旗譜》、《烈火金剛》、《苦菜花》、《迎春花》、《紅旗插上大門島》、《海島女民兵》、《敵后武工隊》、《戰斗的青春》、《野火春風斗古城》、《山鄉巨變》、《踏平東海萬里浪》等也都看了。他后來參軍做了部隊的圖書管理員,館藏的千冊圖書無一遺漏全部閱讀過,正是豐厚的積累奠定了他成為文學大家的堅實基礎。
(三)養成讀書習慣 可提高個人修養,受益終身大量的閱讀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培養廣泛的興趣,提高語文讀寫能力;優秀的書籍更能使學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情的陶冶、智慧的啟迪。長期堅持閱讀,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不但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而且還能形成儒雅的氣質、良好的修養,讓人終身受益。
黃庭堅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 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此言讀書對人心靈的凈化啟迪和對人心智提升的重要意義。優秀書籍,尤其是經典著作,其內容經歷歲月的淘洗,保留了文化的精華,又不斷補充新的時代的營養;其價值經受了實踐的檢驗,滋養和影響了無數仁人志士。這些作品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濃縮了幾千年的集體智慧,多讀常讀就會融化于心,受到陶冶,心胸開闊,智慧明達。優秀的文化修養浸潤于心靈,表現于談吐,轉化為行為,從而使人的境界得到根本的提升。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恰恰體現出語文學科一個重要的特征——“人文性”。
六、結語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陷入一個極大的困境,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閱讀。語文的成績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讀出來的,放棄了這一方法尋求語文的發展便是緣木求魚、舍本逐末。一新一輪高考和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為奇跡,廣大語文教師要緊抓閱讀這一核心,勇探索閱讀教學的新途徑、新方法,大膽實踐,還學生以朗朗書聲。
[參考文獻][1]溫儒敏,讓閱讀真正走進學生生活[N]中國教育報,2012-08-06。
[2]楊宗蘭,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調查報告[EB/OL]。
[3]黃美紅,中學生文學經典名著的“偽”閱讀及其矯正策略[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0(11)。
[4][6]顧之川,學語文不能僅靠課本必須有課外閱讀[EB/OL].
[5]李希貴。語文老師心中的痛,閱讀比,上課管用[N]中國教育報,2015-03-16。
[7]李征,大學教授剖析中學語文教育的尷尬[N].合肥晚報,2003-12-04。
[8]錢海榮,語文教學中的尷尬及其思考[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4(4)。
[9]溫儒敏,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五種偏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1(1)。
[10]溫儒敏,倡導名著閱讀,還需講究方法[J].創新人才教育,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