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落實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7月20—24日,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軌道交通學院“千里運河健步行,紅色文脈韻古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揚州邗江區、廣陵區。實踐團隊主要從大運河文化、運河紅色主題研學、運河文化帶非物質遺傳保護傳承等方面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本次“三下鄉”旨在呼吁更多人關注大運河文化,引導交院學子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在紅色血脈中跟黨走,唱響不同歷史時期的青春之歌。
實踐團隊來到京杭大運河古邗溝故道,揚州地區最早建成的人工水道,也是大運河最早期的遺跡之一。揚州大運河催生了水運貿易的發展,使得運河沿岸街道興盛繁榮,揚州東關街應運而生,隊員們通過參觀古邗溝故道、東關街、東關古渡的參觀,拍攝記錄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運河文化遺產,了解到千年運河的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
團隊宣講成員以微視頻的形式介紹揚州烈士陵園英烈墻上先輩們的不朽事跡。采訪揚州市來往的居民、游客和學生等,探究人們對紅色文化和革命英雄的了解程度,撰寫紅色文化的研究報告。隊員們感嘆到:烈士們在艱苦的革命條件下,為了民族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行動為后輩們做出了好的榜樣。
實踐團隊成員與揚州古琴第十二代傳承人唐迺揚大師交流許久,唐先生告訴我們古琴不光是識琴譜,練技法,真正的古琴練的是內功,講述他學習這門技藝的初衷以及他堅持數十載的心路歷程,并衷心希望我們將這些非遺技藝宣傳推廣出去,帶到更多人的身邊。
來到揚州市廣陵區泰安鎮鳳凰村,深入探訪當地文旅產業,了解當地民俗風情、生態環境保護等情況,引導學生積極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奔赴廣闊天地。
重訪習總書記江蘇考察路線,來到揚州市運河三灣風景區、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展實踐活動,對游客進行大運河文化調查。調查內容關于大運河(揚州段)的長度、歷史價值,《大運河揚州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辦法》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運河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的建議等。
大運河在經濟文化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運河盛,國家強”。此次揚州暑期社會實踐今天行程雖已結束,但實踐團隊成員將繼續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堅定文化自信、守護運河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