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紅色古跡,談歷史韻律
為促進當代青年不忘初心,謹記時代重托,堅持奮斗的精神,在實踐中學知識,強理論,長才干,做貢獻。在黨的正確領導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赴南京紅色之旅實踐小分隊于6月25至26日于南京開展了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弘揚文化青年探索之旅行動項目”。本次實踐地點為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渡江勝利紀念館。
仰望烈士豐碑,俯憶英雄功勛
小隊首先來到雨花臺烈士陵園。在景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小隊首先來到莊嚴的烈士雕像面前,雖然石雕上的烈士面容枯槁、帶著手銬、衣衫襤褸,但眼中閃爍著崇高的光,代表著革命先輩們的遠大理想與崇高信念。在烈士的注視下,小隊成員凝視英雄,在紀念碑前莊重宣誓,表達對黨和國家的熱愛。
隨后,小隊經雨花湖前往這陵園中最矚目的雨花臺烈士紀念碑。通往紀念碑的臺階前是一塊刻上國歌的石碑,站在國歌紀念碑前面背后就是高聳的雨花臺烈士紀念碑。迎面是百級長階,其上是“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八個大字。碑前站著一個鐵人,他被手銬和腳銬束縛著,雙拳攥緊,仍然十分威嚴,象征著共產黨人、愛國志士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
隊員們首先在雕塑面前敬禮宣誓,隨后進入紀念館參觀。小隊成員首先在漢白玉上橫平豎直的“信仰的力量”五個大字背后的烈士前佇立,對烈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隨后沿著革命先烈的步伐走到了緬懷廳。一進門,黑暗中綻放的簇簇“火焰”在無盡地延伸,白色石雕在“火焰”之上寂然肅立,象征著革命精神的生生不息。通過掃描黑色柱身上的二維碼,實踐小分隊成員們了解到了一個個如同雨花石般璀璨的革命事跡。
不忘國恥,為中華崛起奮斗
實踐之旅第二站來到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在鄧小平同志親自關心下,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開放。剛剛走進外門,就看到了館外陳列的一組表情驚恐、糾結掙扎的人像,那是戰爭的難民,屠殺的流亡者。眼神中夾雜著恐慌,表情中透露出絕望、恐懼和猙獰。還未進館,隊員們就被這樣的場景深深的震撼。
在了解館內的布局后,小隊進入館內參觀。館內向下延伸的樓梯兩側是直通頂部的巨型書架,書架上陳列的形似書籍的文件內是每一位遇難同胞的個人資料。令人震撼的龐大數量,以最直觀的形式訴說著當年的慘狀,那一個個名字后的英魂指引著隊員們再度踏入那片過往。 成員們在參觀的同時,對游客進行采訪,隨后小組成員交流心得,分享體會和討論。最后,小隊成員們分別在留言板上書寫了本次參觀的感受與心得。
千帆競渡,駛向光明偉岸
在最后一天的實踐學習中,小隊來到了渡江勝利紀念館。在著名的渡江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將士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人民,英勇頑強,浴血奮戰的光輝戰斗歷程,展示了革命戰爭史上的偉大革命戰爭場面和史實。沿著走廊進入大廳,就可以看到鎮館之寶——《勝利之師》浮雕。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一幅巨大的油畫映入眼簾。畫面上展現的是百萬人民解放軍戰士乘船橫渡長江的雄偉壯觀的場面。畫面情景描繪細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深深震撼了所有在場的參觀者。紀念館中還設置了一些玻璃展柜,里面陳列著解放軍渡江時使用的槍支、望遠鏡、油燈······渡江戰役紀念館中的文物靜靜地躺在柜中講述著渡江故事。
至此,本次實踐之旅圓滿結束。作為新時代的傳承人,當代青年不僅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賡續前行,還要把這次紅色教育當作人生的一次新的起點,緬懷革命先烈,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要銘記歷史,牢固樹立新時期的革命精神,腳踏實地,無私奉獻,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工作中去,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