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響應“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的主題,泰州學院“請黨放心,我們在行動”團隊開展了“追尋歷史遺跡,傳承紅色精神”調研活動。本次活動的目的是增加學生對家鄉紅色文化的認識,使更多的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事跡,傳承紅色精神。其中,“請黨放心,我們在行動”蘇州小分隊于2022年7月29日在蘇州革命博物館開展了有關蘇州紅色文化的調研活動,并進行了文化宣講。
關鍵詞:紅色精神;紅色文化
1探尋紅色文化
1.1紅色文化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文化是在長期革命建設實踐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特色性和地域性,蘊含有當地豐富的精神文化及物質文化,具有較強的思想指導性和政治導向性,是傳承優秀文化和增強文化自信與自覺的重要文化資源,對增強高校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1]
1.2蘇州革命博物館
蘇州革命博物館于1993年建成開館,2012年提升改造。目前,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主體建筑7000平方米,展出區面積4000平方米。[2]
博物館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三個展廳。展出蘇州地區革命斗爭史的資料、圖片和革命文物共七百余件,其中以新四軍在蘇州地區的活動史實為重點。
1.3調研紀實
蘇州革命博物館的大型多媒體半景畫演示項目“陽澄烽火”令人印象深刻。據介紹,“陽澄烽火”借助聲、光、電等多種演示手段與1000平方米的巨型油畫、500平方米的場景模型完美結合,細致還原了抗戰時期陽澄湖地區的“洋溝滲戰斗”。
調研過程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展廳是三個展廳中給我們觸動最大的。展品是根據有關的歷史事件所發生的時間線排列的。一路走過去,我們仿佛就置身于那段偉大而又殘酷的時代,那段無數革命先烈們用自己的方式奮不顧身地為祖國的未來奔走奮斗的時代。
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展廳不久,在講述著民主革命的序幕部分,一塊寫著“日本租界”四個大字的石碑便刺入眼簾。據講解員介紹:“碑長170厘米,寬36厘米,厚13厘米,為石質。正反面皆寫有“日本租界”,側面分別寫有“大清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上浣”和“蘇州洋務局立”。”并且,石碑旁邊的玻璃展柜里面就存放著一張“日本租界地圖”。這些文物都是近代中國遭受列強入侵、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也是近代蘇州人民被壓迫、被剝削的象征,他們的存在時時刻刻地警醒著我們“勿忘國恥”。
一路向前,我們還看到了陳叔璇烈士臨刑前的照片、從劉飛同志身體里取出的子彈、秦洪生烈士的入黨志愿書、“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案件審訊錄……通過這些文物中,我了解到了許多未曾聽聞的蘇州革命故事。陳叔璇烈士回蘇州檢查工作準備返滬時在班船上被捕,受盡酷刑,始終不發一言,被綁赴君山刑場從容就義; 新四軍6團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的名義“西撤”時,在一次與敵人搶占山頭的戰斗中,身為政治部主任的劉飛同志帶頭沖鋒,不幸左胸中彈,身負重傷,由于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劉飛同志帶著這顆離心臟僅1公分的子彈為人民的幸福奮斗45年之久,直到去世后才將這顆子彈頭取出;救國會七君子被國民黨當局以“危害民國罪”逮捕后,在蘇州江蘇高等法院中,面對各種審訊,從容不迫,同反動當局唇槍舌戰、開展斗爭……這些故事不僅僅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們的家鄉——蘇州,也讓我們更加近距離地體會到黨和人民軍隊的不懈奮斗和堅韌頑強。
2調研心得
2.1調研感悟
通過本次的調研活動,我進一步感受到了革命英雄們的偉大,也更加了解蘇州的紅色文化,進一步體會到紅色精神的內涵。
結束本次的調研活動,我又一次進一步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這句話背后所蘊含地殘酷以及沉重。正是因為無數革命先輩的付出,我們才不用忍受饑餓、不用顛沛流離、不用忍受外族凌辱。
紅色精神是無數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艱苦奮斗出來的,需要一輩輩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傳承和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不竭的精神動力。
2.2 探索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記憶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從本次調研活動中,我們感受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 , 我們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終,才能成為一個有理想、有責任、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才能更好地為祖國做出貢獻。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是未來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力量,學生對待文化的態度,將會對我國未來文化建設產生重要影響。據研究顯示,紅色精神是一系列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的高度概括和凝結,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緊密結合的產物,內涵十分豐富,對文化自信培育具有重要的價值。[3]學生作為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應該重視對紅色文化和紅色基因的了解,我們的創造活動應該在堅定紅色精神的基礎上進行。
然而,如今一部分青年人不再重視過去的歷史,甚至忘卻民族記憶。根據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李姍姍教授在2022年4月13日~16日采用網絡問卷調查法對青年群體的紅色記憶資源認知和使用偏好進行的調查顯示,僅36.33%的青年認為對紅色記憶資源“比較了解”,并且只有42.44%的青年認為自己對紅色記憶資源“感興趣。[4]因此,我們應該更重視當代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探索,使他們更加了解紅色文化,幫助紅色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
2.3探索紅色文化的途徑
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涵育價值,需要注重宣傳教育,拓展和豐富宣傳教育方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作用與價值。[1]
2.3.1探索地方紅色文化資源
在我看來,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是學生最容易接近和探索紅色文化資源之一。
為了探索紅色文化,學校可以挖掘當地的紅色事跡和紅色英雄,利用好當地的紅色革命遺址、博物館等,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紅色革命精神,對紅色文化進行再認識,從中汲取紅色精神的力量。
在學校挖掘當地的紅色事跡和紅色英雄的同時,學校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空閑時間探索學校當地以及學生家鄉的紅色革命遺址、博物館等,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并且清晰地了解紅色文化,浸潤于紅色精神之中。
此外,學校也可以利用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上對所挖掘到的當地的紅色事跡和紅色英雄以及開展的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活動進行宣傳,并且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相互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紅色文化以及自己所認識到的紅色精神的內涵,使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各個地方的紅色文化,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到紅色精神的核心要義。
2.3.2探索以書本、影視等形式存在的紅色文化資源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以書本、影視等形式存在的紅色文化資源也更加容易被人們所獲得。
然而,這些紅色文化資源雖然豐富,大部分卻缺少系統化,甚至由于有些書本和影視對部分紅色事跡進行過分的“藝術加工”,導致有些內容真真假假,干擾人們對正確歷史事件的認識,增加人們通過網絡了解紅色文化的難度。因此,社會各界應該增強對增加紅色文化資源系統化、精確化的重視。與此同時,實現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共享、共建、共傳也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接觸到紅色文化資源,了解紅色精神。
在幫助學生能夠更容易通過網絡了解紅色文化的同時,學校也可以把紅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初步了解紅色文化,激發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鼓勵學生了解紅色文化,用心體會紅色精神。
參考文獻
[1]李小霞.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育人功能的路徑探索——評《紅色文化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J].領導科學.2022年.08期
[2]信息科技.檔案及博物館.經濟與管理科學.旅游[J].世紀風采.2020年.05期
[3]胡文清.陜西紅色精神視角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西安工業大學.2021年
[4]李姍姍,楊不為.面向文教合作的紅色記憶資源建構與開發[J/OL].山西檔案.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4.1162.g2.20220715.112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