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日久彌新,篁嶺發展日新月異
在這個熱烈的夏天,我們一行人有幸來到“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篁嶺村。迎著鱗次櫛比的徽式建筑,看著色彩濃烈的曬秋盛況,感受著古風古韻的傳統風俗,我們逐漸沉醉在篁嶺迷人的民俗風情之中。
篁嶺的徽式建筑布局協調,清新典雅,別具一格。黑白交錯的傳統民居頗有水墨畫的素雅風韻,古樸簡約。扇形排列的布局,與層層梯田交相輝映,趣味盎然。建筑上的斗拱,窗楣,屋檐雕刻精美,技藝精湛,兼具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篁嶺古建筑上的石雕,木雕,磚雕栩栩如生,風格多樣,形態各異,以歷史故事和傳統民俗為背景,脈脈訴說著一代徽商的輝煌與傳承。當地負責人表示:“愿意了解徽式建筑的游客越來越多,這大大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我們會盡全力保護當地的古村落原貌,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體驗。”可見,徽式建筑的魅力在當代經濟發展模式下愈發得到彰顯。
篁嶺地勢復雜,平地較少,故而演化出了“曬秋”的農俗,農家利用自己家的窗臺、屋頂晾曬豐收的農作物和果實。隨著時間的推移,“曬秋”逐漸從農俗轉變為篁嶺農家喜慶豐收的慶典。黃澄澄的黃豆,紅艷艷的辣椒,白花花的糯米,在鱗次櫛比的房屋上依次擺開,與素雅的徽式建筑產生了極大的視覺反差,為黛綠色的環境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濃烈鮮艷的色彩不僅撞擊著行人的視覺神經,更彰顯著當地居民豐收的激動與喜悅,這種質樸純粹的感情以最原始的方式在人與人之間傳遞,沖淡了快節奏生活的緊張與焦慮。現在,“曬秋”已經成為篁嶺的一張風景名片,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為篁嶺的旅游業發展注入活力。
篁嶺的民俗文化滲透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從新生兒的嬰兒帽,嬰兒衣,虎頭鞋到女子的羅裙,云扇,再到新娘的嫁衣,喜帳簾,無一不做工精致,針腳細密,寄托了篁嶺人家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向往。篁嶺人喜食灰汁果,粉蒸肉,糯米子糕,氣糕等,飲食多樣,尤喜糕類,糕印圖案多樣,制作精細,顯示了篁嶺人民對于美食的追求和熱愛。私塾,祠堂,敬字亭,一處處文化建筑彰顯著篁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一代代篁嶺人對于篁嶺文化的傳承。轎子,黃包車,拖拉機,汽車,交通工具的演變正是篁嶺發展乃至中國農村發展的縮影,展現了篁嶺逐漸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經濟是血脈,文化是靈魂”,篁嶺豐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是經濟發展的支撐,而經濟的發展是篁嶺人民提高幸福和滿足感,篁嶺古村加快現代化步伐的保障。相信在勤勞智慧的篁嶺人民共同努力下,篁嶺會在經濟與文化協同發展的道路上愈走愈遠。
時間:2022-08-15 作者:湘潭大學碧泉書院赴婺源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研團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赴六安大別山革命紀念館
- 皖西位于大別山區,地處江淮之間,人杰地靈,將星璀璨,此次活動為了讓同學們更加深刻意識到革命勝利的意義
- 08-23
- 時隔一年的師生交談
- 教育是為人生的,不僅僅是受教育者的人生,也是教育者的人生,在教育之中充實和豐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