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鄭好)“人們垂著頭,默哀著。莊嚴的歌聲,漸漸在人叢中升起……勝利的花朵,在烈士的血泊中蓬勃開放。”《紅巖》小說中的語言令人動容,其中體現的紅巖精神更是令人敬佩與向往。2022年8月9至10日,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川大青年先鋒隊”暑期社會實踐團先后赴紅巖革命紀念館、饒國模故居、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公處舊址、紅巖魂陳列館、桂園、曾家巖50號周公館進行學習考察,并隨機采訪游客,了解群眾學習紅色文化精神的情況,領悟紅巖精神對群眾的感染力和引領力,并認識學習中國共產黨對重慶人民的無私奉獻,以及紅巖烈士為信仰“拋頭顱,灑熱血”的感人事跡。
圖為實踐隊員在參觀學習。
紅巖精神,永放光芒——尋訪紅巖革命紀念館紅巖革命紀念館依山而建,展館內容從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一直到重慶脫貧攻堅工作完成。其中,從1939年1月南方局在重慶成立至1946年5月南方局離開重慶,有許多革命先輩在紅巖村開展政治活動。他們身體力行,面對敵人打擊從不軟弱屈服,形成了可歌可泣的紅巖精神。
在館中,歷史史料豐富多樣,歷史結論中肯客觀。文字功底渾厚,有厚重的歷史感,展出的文物背后也有感人的英雄事跡。二者結合,使歷史更加生動,游客也更有興趣了解更多細節。
“以前這里沒有電子扶梯,都是石板路。”游客陳先生(化名)在實踐團成員的采訪中說道,“但是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這方面的東西,這里(紅巖革命紀念館)也修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完善,每次來這里學習都會覺得收獲頗豐。”
采訪過程中實踐隊員們了解到,陳先生是一名共產黨員。他說重慶是曾經的革命腹地,誕生了很多這樣珍貴的紅色景點資源。他經常帶自己的女兒到這些紅色景區學習參觀,認為直接在展覽館進行參觀學習能夠幫助女兒學到更多書本以外的東西,能夠更加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殘酷(例如重慶大轟炸),這樣才能更好繼承先輩們的精神。
圖為陳先生在接受采訪。
游客張女士(化名)也是一名大學生,詢問在紅巖革命紀念館中學到了什么,她說道:“重慶是國共合作戰斗堡壘,代表了全民族共同抗戰的精神凝結,在紅巖基地里面學習,我感覺我能從紅巖精神中感受到整個中華民族的不屈的精神。”她還說,她來到紅巖革命紀念館是為了學習革命先輩精神,了解自己家鄉的紅色文化。因為學業繁忙,她平日里基本上只通過青年大學習學習紅色知識,放假后,她終于有機會利用假期時間來到這里深刻領悟紅巖精神,并覺得不虛此行。
烈士永生,萬代齊心——尋訪紅巖魂陳列館紅巖魂陳列館比鄰白公館,渣滓洞,后二者是國民黨反動派關押共產黨人的地方,同時也是紅巖烈士們犧牲的地方。相比紅巖革命紀念館,紅巖魂陳列館更加莊嚴肅穆。進入展館,墻壁上排版著屠殺共產黨人后現場的照片。現場尸橫遍野,令人觸目驚心。但就是在這樣充斥著絕望的白公館、渣滓洞里,獄中的共產黨員卻仍心懷希望。
“(我)看了這些史料,聽了講解員的講解,感覺很震撼,被他們的這種精神所折服。”游客王女士(化名)在采訪中說道,“這些事跡確實讓我很受啟發,讓我思考能不能把這些精神運用到工作學習中,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
王女士還說,剛剛聽講解員講解道,新中國成立時,一些身在獄中到共產黨員聽聞中國解放的消息,就通過自己的理解,用本就稀缺的床單在獄中制作了一份獨一無二的五星紅旗。聽到這兒,面對著獄中紅旗的真品,她情不自禁落下淚來。她感慨道,雖然這面旗樣子非常不像真正的國旗,但是旗幟上卻滿溢著真切的濃濃的愛國愛黨之情。
圖為王女士在接受采訪。
在采訪過程中,一名圍觀游客反問實踐隊員們自己心中對紅巖精神的認識是什么。實踐隊員鄭好答道,她認為紅巖精神其實本質上還是共產黨人愛國愛黨之情,但其特殊之處就在于它是共產黨人在極其惡劣的物質條件和極其緊張的敵對關系下誕生的。在惡劣條件的對比下,共產黨人的堅貞不屈,大公無私體現得淋漓精致,達到了一個中國乃至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人類精神的精華。這就是為什么紅巖精神值得所有共產黨員、共青團員以及群眾共同學習的原因。隊員鄭好表達完自己的見解后,其他隊員和在場游客紛紛表示贊同。
學習和采訪后,實踐隊員們都對紅巖精神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實踐結束后,組員們主動組織學習討論,對過去三天的實踐工作進行總結,討論兩天以來學習的內容對未來的學習工作可能的幫助,并期待未來的研學實踐。
圖為實踐隊員在紅巖魂陳列館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