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無聲處聽驚雷——中共湘區會址之行
“作始也簡,將畢也鉅。”這句話源于《莊子》,意為“任何具有遠大前程的事業,哪怕在初創時微不足道,等到將要完成時也必然發展得非常巨大。”黨和人民的事業越是向前發展,我們就越能感受到這句話的分量。站在當下,回望百年,尋找初心,同時為了更好的了解會址的發展情況,7月7日的這一天下午,“朝曦”社會實踐團的湖南成員們,來到了位于湖南長沙的中共湘區會址。
中共湘區會址

中共湘區會址目前屬于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館的一部分,是1921年7月毛澤東和何叔衡在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后,于同年10月10日在湖南建立的最早的中國共產黨省級分部。毛澤東擔任支部書記。其地處長沙小吳門外,在1938年的長沙“文夕大火”中未被燒毀,成為長沙市唯一一處得以保存的革命歷史建筑物。
隊員們于7月7日下午兩點左右到達會址,先是進行了現場調研:會址為一棟二進三開間磚木結構的小平房。步入舊址內,廳室的墻壁中心是青年毛澤東的掛像。三間臥室,分別是毛澤東和楊開慧、向振熙的臥室以及劉少奇、李立三、李維漢等人住過的客房。還包括會議室、廚房、雜屋等。建筑風格是典型的南方民居風格。房間的墻是用木質板材隔開的,門窗采用鏤空的裝飾手法,雖狹小簡陋,卻顯得十分的雅潔。
為了進一步了解會址,隊員們采訪了會址中的工作人員。采訪的過程中,隊員們認真聆聽和記錄,內心充滿了熱情和敬意,工作人員的回答也是充滿了激情。通過其了解到:會址的特點之一是沒有重修,保持著歷史的原跡,因此具有獨特的歷史魅力,但也存在著缺點與局限,即會址的展出和講解方式比較傳統,宣傳力度也有待加強。自2019年7月重新對外開放以來,場館全年共接待參觀人員近25萬人次。1922年下半年至1923年4月,在毛澤東書記的帶領下,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組織了粵漢鐵路、安源路礦、長沙泥木、水口山鉛鋅礦等十幾次工人大斗爭,掀起了工人斗爭高潮,使湘區成為當時中國革命運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了解到這些后,隊員們懷著敬仰和激動的心情,繼續對會址進行調研。在占地面積僅118平方米的會址里,位于西北角處的是狹小的會議室,比較隱蔽、安全,湘區黨委的一些重要會議都在此召開。毛澤東同志當時經常在這里聽取匯報,研究工作,決策部署工人運動。在如此狹小的環境下,在毛澤東等人的領導下,發動了如此多的偉大工人運動,掀起了工人斗爭的大高潮,更可見中國共產黨的“作始也簡,將畢也鉅”。
在完成對會址的調研和對工作人員的采訪后,隊員們進一步對前來參觀的青年們進行了采訪,并對采訪內容進行了記錄和統計。
周暉林:
走進會址,更加深刻了解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的艱難背景和偉大成就;走出會址,展望未來,更覺青年當肩鴻任矩,堅定理想信念,不負新時代。
雷杰淙: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通過此次的行動,讓我們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我們應當從中汲取精神之鈣,激發青年之志。
尋訪會址,于無聲處聽驚雷,感悟偉大建黨精神。在回顧光輝黨史的過程中,追尋不變初心,從而眺望前方征途。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把建黨精神繼承下去,迎接新挑戰,解決新問題,在下一個一百年乘勢而上、接續奮斗。
通過此次的線下調研活動,“朝曦”社會實踐團的隊員們完成了線下調研。中共湘區會址是長沙市唯一一處得以保存的革命歷史建筑物,雖然前來參觀的人數眾多,但目前會址的展覽和解說方式比較傳統。宣傳角度有限,力度也有待加強。歷史原跡的屬性,就決定了其建筑不能被隨意的翻修和更改,這進一步加大了創新的難度。一邊要維持歷史原跡的屬性,一邊想嘗試有所創新,同時要更好地傳承建黨精神,不僅需要上級領導單位、會址的負責人等不斷探索與實踐,也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促進這些紅色資源在新時代下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