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實踐團從浙江農林大學出發,前往杭州市臨安區淤潛鎮的潛東村與朱灣村進行了實踐調查。對于團隊來講,這是一個提升凝聚力的過程;對于個人而言,這是一個豐富與提升自己的機會。此次實踐活動,讓人受益頗多,在感嘆鄉土之美的同時,實踐團的成員們也感受到了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能夠帶來的影響。
圖為成員們與潛東村趙鑫博士展開交流。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金月 攝
在潛東村的調查過程當中,實踐團成員發現的最明顯的,也是目前國內鄉村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人口的“老齡化”“空心化”。通過了解當地的村民,我們發現村民的收入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低,真正缺失的其實是文化層面的支撐。在韋新良教授的帶領下我們也與阿里巴巴商學院的趙鑫博士展開了座談討論,這次討論對我個人而言是十分有意義的,討論的內容不僅僅是技術層面,還包含了文化層面和經濟層面,趙鑫博士耐心地解答成員們的問題,也讓實踐團的成員能從中思考。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博士對文化與經濟間的關系的論述,我也從中收獲,感慨良多。在許多人的眼中,文化與經濟想要交融是比較困難的,小小的鄉村又能有多少文化呢?其實不然,如果能夠讓“沉睡”的文化得到激活,讓鄉村的百姓了解并享受到文化,有關的產業鏈的發展升級是十分迅速的。而潛東村采取的共享模式是因地制宜的典型范例,通過對當地土地的合理利用,發展共享田園,共享廚房以及各類有關“共享”的實踐,不僅讓當地村民的幸福感和收獲感得到提升,也讓從事有關鄉村工作的企業得以運營維持。在潛東村,實踐團成員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煥發活力的鄉村面貌,更為重要的還是一批鄉村振興的先行者,一些農村改革創新的領路人,在他們的引領與幫助下,農村才能夠充滿生機。正如趙鑫博士對實踐團成員們說的:“現在的城市已經趨于飽和,但是農村機會很多。”此行潛東村我對此深有感受,農村并非是一片死地,相反,農村是一張白紙,是值得年輕人打拼的好地方!
圖為實踐團成員近距離觀察白術。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楊嵐清 攝
經過幾十分鐘的車程,我們來到了朱灣村,稍事休息過后便開始了實踐調查,相比潛東村,朱灣村的發展是較慢的,但其文化底蘊并不比潛東村要差。朱灣村有其特色的白術養殖,通過深加工形成其產業鏈,是非常具有前景的。但是當前其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村民的信任問題,游客資源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此,實踐團的成員也與朱灣村原書記進行了深刻的交流,農村缺人才也缺技術,大家也都為其發展出謀劃策,分享自己的想法與建議。在交流的過程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現了許多次,其實真正要發展好一個鄉村,村民的幸福感是不能少的,村里的干部,外包的團隊其實都是圍繞著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來對朱灣村進行創新升級。村干部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關心到村里的每一個村民,那么村子的生機活力是不會衰減的。
雖然實踐的時間不長,但我們感受到的是來自隊員,老師,當地村民與村干部的真切關心,我們所學到的不僅僅的鄉村振興建設工作的經驗與智慧,更是心系鄉村,深耕鉆研鄉村發展的那一份精神。本次實踐活動為我們日后的生活提供經驗,讓我們在鄉土之中吸取養分,茁壯成長!(通訊員朱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