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生依托線上線下雙重渠道,研究養老差異
多彩大學生網南京8月6日電(通訊員 邵雨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已經超過2.6億人,已經屬于人口老齡化國家。預計在“十四五”期間,我國老齡人口將突破3億人,正式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重點關注問題。
6月25日,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聚焦三個背景差異,研究兩個養老差異”國情專項調研隊伍線上發布調查問卷。6月28日,團隊被分成三人為一組的兩支小隊分別于江蘇句容華陽街道和江蘇盱眙縣盱城街道“老者照護之家”進行線下采訪。截止7月15日,共收集到120份調查問卷,采訪到四位老人。此后,團隊多次召開線上會議,共同整理、歸納、分析數據。此次活動,該團隊依托線上調研,線下采訪兩條渠道關注城鄉差異、經濟差異、文化差異下,老人們所選擇和被選擇的養老方式和養老生活的不同。調研內容主要包括家庭人口,家庭總收入,戶籍,老人受教育程度,老人現在所選擇的養老方式是否自愿等等。
6月28日下午三點前,兩支隊伍分別抵達目的地。線下采訪活動開始時間由各個小隊隊長自行決定。在采訪活動過程中,兩支隊伍都遇到了一些阻礙,有些居住在養老院的老人雖然樂意接受采訪但語言不通導致采訪不能正常進行,有些老人或許因不了解我們的初衷想法而拒絕接受采訪,但隊員們也遇到了很多熱情的爺爺奶奶,會與隊員們分享自己種的甜瓜,給隊員們帶路等等,大大鼓舞了因初次采訪而感到緊張的隊員們。第一支小隊的三名隊員們在調研地附近遇到了外出正準備回家的劉奶奶,當隊員提出能否采訪她時,好客善良的劉奶奶欣然同意,并邀請隊員們到她的家里。經過半小時的簡單交談,隊員們完美地在院子內結束了采訪。通過采訪,隊員們了解到:劉奶奶一直和兒子一家住在一起,家庭總收入在10萬至20萬之間,本人文化程度不高,因為經濟壓力加上農村人常年勞碌的習慣閑不住所以還在打些零工。同時,加上兒子,兒媳都在工作比較忙,所以日常也會幫忙照顧孫女,劉奶奶說,她有子女陪伴著,周圍也住著與自己交好的其他爺爺奶奶,已經很滿意現在的生活,也會一直待在農村度過晚年。劉奶奶的日常也正是大多數農村老人的生活方式。
經過總結分析線上問卷調查結果,數據顯示一半以上的老人不參與工作,正常退休,在仍工作的老人中,近43%是自己閑不住,24.17%是受整體家庭經濟壓力所迫。根據調查數據,大致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家中老人養老方式和家中老人喜歡的養老方式基本一致,數據顯示多數老人都是與子女住在一起或者選擇居住在農村,可見家中老人對于現在的養老方式是基本滿意的,與此同時,老人心中的養老方式排名最后一名是居住在養老院,即使,當養老院能滿足老人大部分需求時,超過一半的老人仍然選擇不去養老院。在這120份問卷中,農村戶口占據63%左右,在這76份農村戶口的問卷中,家中老人喜歡的養老方式為居住在養老院的僅有三份,其一,農村人有很強的家庭觀念,希望一家人在一起生活,故對于居住在養老院相對抵觸的,再者,結合問卷數據中老人選擇工作的原因,呈現出家庭條件較好的老人大多數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故而不愿選擇養老院,而家庭條件一般或者較差的家庭,老人則仍參與社會工作,或者在家照看子女孩童減輕家庭壓力。對于選擇在養老院生活的人中,研究發現60%以上的都是自愿居住在養老院,而被迫居住在養老院的近九成老人是農村戶口。現代社會不斷發展,農村的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向大城市,并選擇在大城市安家落戶,其中一部分人希望和父母在一起,想將父母接到城市里一起生活,但由于城市高樓大廈,電子設備太多,多數老人無法習慣,他們在這里缺少可以閑聊的朋友,也沒有自己的小菜園可以消磨時間,呈現一種茫然不知所措,子女在了解和父母商量過后,尊重他們的意愿,有自理能力的回到農村,生活不便的便選擇一個合適的養老院居住;還有一部分人因為家中原因與父母代溝文化不同,無法接受一些小地方的陋習故而與父母分居。以前的農村空巢老人,是因為子女在外打拼而不得不,現在的空巢老人,大多數是自己適應不了大城市的快節奏,更懷念在農村有一方自己的小天地,在小菜園里種種喜歡的蔬菜,周圍有一起生活許久的鄰居朋友。無論怎樣選擇養老方式,老人們自己的意愿最為重要。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的隊員們提前接觸到養老這個問題,在整理分析數據時,每位隊員都有所感悟。每個人都逃不開養老這個問題,尤其是在強調“孝道”和尊重老人的中國,養老問題重中之重,但是,在中國,更多老人喜歡的養老方式和養老生活是與子女在一起或回到農村老家養老或社區養老,中國除了重視推廣養老院養老和提高養老院水平以外,更應該完善農村和社區養老服務,讓老人們在選擇自己喜歡的養老方式和過自己喜歡的養老生活的同時,也能安穩養老,幸福養老。如提供鄉鎮衛生院醫生為老人上門服務,普及老人體檢服務等等,在尊重老人養老意愿同時為老人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
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之中,隊員們會更加關注養老這一問題,并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為解決這一社會問題提供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通訊員:邵雨晴
2022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