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垃圾分類工作推進以來,津南區通過不斷整合各方力量,融合多種治理方法推動垃圾分類的普及。實踐隊隊員在進行垃圾分類宣傳之前,通過在津南區走訪調查,發現大部分居民對垃圾分類的常識性問題比較生澀,并沒有過度的關注生活中垃圾分類的相關內容,群眾對垃圾分類大部分持積極支持的態度。超過一半的居民希望可以將垃圾分類推廣到日常生活中并規規范化。通過發放垃圾分類宣傳冊,為津南區的居民積極認真的講解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堅持把垃圾分類的理念傳播到每家每戶。 實踐隊隊員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村民們更好的了解垃圾分類的執行現狀,分析目前垃圾分類存在的問題阻礙,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垃圾分類的好處和必要性。津南區的李阿姨對我們舉行的活動十分滿意,笑著說“這個活動既響應了國家的號召,還使街道越來越干凈了,就應該多舉辦這類活動。”是活動結束后,實踐隊隊員還幫忙處理了街道上丟棄的垃圾,從實踐中感受到了環保的重要性。
圖為實踐隊員在下莊村走訪調查。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漢成 攝
為了倡導綠色生態,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培養未成年人的環保理念,加深青少年對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進一步讓“綠色、低碳、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實踐隊隊員通過傳統的剪紙活動,讓津南區的孩子們掌握了垃圾的類別。并開展了垃圾分類知識競答小比賽,在比賽過后,實踐隊隊員給小朋友們講解了垃圾分類的好處、分類小常識和回收處理的方法,鼓勵小朋友可以充當家人的“小老師”,給家人講解垃圾分類的知識。此次活動進一步加強了未成年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和了解,為垃圾分類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為垃圾分類宣教中心。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漢成 攝
為有效利用秸稈這一寶貴資源,踐行秸稈還田這一生態政策。津南區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及禁止焚燒工作。大量焚燒秸稈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而且也容易引發火災。實踐隊隊員提議采取“用有機肥換秸稈”模式,可以帶動村民的積極性,村委會積極去聯系有機肥場,實踐隊成員分工明確,一部分去每家每戶宣傳秸稈還田的政策,一部分負責宣傳畫報,做到家喻戶曉,提高了村民們禁燒秸稈,秸稈還田的自覺性。通過大力宣傳,居民對農作物秸稈還田離田和綜合利用意識明顯增強,從思想上筑牢了禁燒秸稈的防線,全民禁燒和秸稈綜合利用的氛圍更濃,有力提高了農民群眾秸稈綜合利用意識與愛護生態環境的科學理念。

圖為實踐隊員在一起討論秸稈還田政策。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江思彤 攝
下莊村的玉米又到了豐收的季節,一大片的土地上長滿了一米多高的玉米桿。實踐隊隊員在村委會的召集下,實踐隊隊員來到勞動力短缺的村民家,幫助摘玉米,以減輕他們的負擔。實踐隊隊員分為兩組,一組能負責,掰玉米,一組能負責將玉米運送到固定的地點,實踐隊隊員盡管滿頭大汗,但個個干勁十足。“太感謝你們了!太感謝你們了!”這是村民王阿姨在現場說得最多的一句話。看著一筐筐金黃色的玉米,村民們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實踐隊隊員說:”平時不怎么接觸農活,體會到了農民的辛苦,也感受到了村民豐收的快樂,覺得非常有意義。”
圖為實踐隊員在津南區摘玉米。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雨彤 攝
人類世界與自然世界,本是同根同源,渾然一體,既不應是此強彼弱的拉鋸,也不應該是你死我忘的戰爭。我們應該以綠色轉型為驅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人民群眾持續共享綠色發展成果。讓綠色青山底色更足,讓金山銀山成色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