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我和四名隊友一同乘坐進藏的列車,來到了支教服務學校——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中學。
乃東區中學是一所以招收農牧民子女為主的寄宿制義務教育學校。當我第一次站上講臺,看到學生們用清澈的大眼睛注視著我時,我心里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教好書,用實實在在的成績給自己一個交代,給農牧民和他們的子女一個交代。
由于孩子們的學科基礎參差不齊,我主動向學校申請,利用周末時間下鄉村進行家訪送教。支教期間,我先后前往四個村莊,為五名學習基礎薄弱的孩子們補習功課。
這五個孩子中,讓我深受觸動的是一位叫次仁多吉的男孩。在班里,他是個起眼的孩子,甚至要比其他男孩子矮上一頭。
當我提前告知次仁多吉,要去家里給他輔導功課時,他就一遍遍地與我確認,“老師,明天真的要來我家嗎?”那期待的話語,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
第二天,我和隊友帶著購置的教輔資料前往次仁多吉家。他早早跑到村口路邊等待著我們,這一等,就是半個小時。
通過與次仁多吉的交流,我得知從他家到學校坐公交車需要整整兩個小時。為了能夠準時返校,他往往提前一天和高年級的同學一起返校,在宿舍里提前預習下周的功課。
后來,我經常會把他叫到辦公室或是宿舍,為他輔導功課。他的學習成績也從班級中下游逐漸提升,并保持在前十名。在我的鼓勵下,次仁多吉參加了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舉辦的“筆友計劃”志愿服務活動,與武漢的優秀大學生結對成為筆友。一封封來往的書信,讓他變得更加自信開朗。看到次仁多吉從在課堂不敢舉手,到愿意積極回答問題的轉變,讓我覺得,我做了一件很小但很有意義的事情。
我和次仁多吉的故事還在繼續。今年4月,遠在武漢的一位老師得知我在西藏支教,她委托我幫忙找幾位需要幫助的孩子,她想為孩子們提供定期資助。經過與班主任老師協商后,最終確定了四名受助學生。次仁多吉就是其中之一。
次仁多吉從小父母離異,母親組建了新家庭。他跟著外婆一起長大。12歲的次仁多吉在家完成課業后,還要做家務、干農活,照顧外婆。
第一次去家訪的那天,次仁多吉正在家門口洗校服。洗衣機里的水已經黑了,水面上還漂浮著落在衣服口袋里的紙屑。當我和他目光對視的一刻,我明顯看出了他的局促,他一邊撓著頭一邊沖著我笑。
另外三名受助的學生分別叫洛桑曲扎、扎桑和赤列央宗。他們有的父親因病離世、有的家庭因病致困、有的被姑姑收養……通過家訪,我發現,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們,熱愛生活,并敢于面對生活的挑戰。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對知識的向往,對改變命運的渴望。他們的內心遠比我想象的強大。
經過商討,最終資助者確定資助四位孩子的生活、學習費用,直至他們初中畢業。
我和四名隊友也為他們購買了洗衣液、牙膏等生活必需品,并委托班主任交給他們。一節生物課后,次仁多吉悄悄給我講:“老師,謝謝你給我買的物品。”我只是蹲下來,摸了摸他的頭,說:以后洗衣服的時候,要記得摸摸口袋!”
支教工作結束之際,資助金到賬了。當我把資助金交給次仁多吉時,我問他:“弟弟,這筆錢你打算怎么用呀?”他略作思考后,很認真的跟我講:“我要把它交給外婆,幫我先存起來等考上了大學再用。真的很感謝您,老師。”
“你想來武漢上學嗎?”我告訴次仁多吉,湖北省是對口援建山南市的省份,武漢市是對口援建乃東區的城市。學校里的研支團老師都是從武漢來的。如果喜歡武漢的話,我在武漢等他。
次仁多吉沒有立刻回答我,但他的眼睛變得格外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