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白駒過隙,不知不覺中,我在玉屏侗族自治縣新店鎮洞坪村開展的服務工作已一年有余。
2022年10月15日,那是一個目光所及皆是夕陽的傍晚。在村委會門前,一個腳上沾滿泥土,穿著大幾號衣服,拿著作業本眼神閃躲的孩子,在兩三米外與我對視著。我問她:“你叫什么名字啊,有什么事情嗎?”她并沒有馬上回答,而是用那雙好奇又帶點膽怯的眼神盯著我。沉默許久后,她說:“我叫李夢可。劉哥哥,這道題我不會做,你可以教我一下嗎?”就是這樣一句聲音細小卻清晰的話語,讓我與洞坪村的孩子們結下了一個“特殊”的約定。
我接過李夢可遞過來的作業本,問她:“你怎么知道我姓劉,你家在哪里呀?爸爸媽媽不在家嗎?”李夢可說:“爸媽都在外面上班,要很晚才能回來。爺爺、奶奶和我說,活動室新來了一個姓劉的大哥哥,讓我來問問你”。給李夢可講解完作業后,她走了出去又折返,道:“我以后有不懂的題目都可以來這里找你嗎?”我看著她充滿渴望的眼神回答道:“當然可以,我隨時都在”。
第二天,我剛完成日常工作。突然從門口探出一顆腦袋來,緊接著第二顆、第三顆。李夢可有點害羞地說:“劉哥哥,這是我的鄰居,他們也有些問題,想讓你教教他們。可以嘛?”我說:“當然可以呀!”隨后,我對孩子們的作業及易錯點進行了輔導。經過詢問發現,他們的父母因為工作忙,無法輔導他們的功課。在孩子們要離開時,我告訴他們,要為他們提供一個場所,專門給他們輔導作業。孩子們聽到驚喜萬分,馬上跑過來說:“好呀,我們要拉鉤,拉了鉤之后,就形成約定了,誰都不可以反悔。”我說:“好,誰都不可以反悔!”
自此,每天下班后,我都會在辦公桌旁擺上幾張小凳子等待他們的到來。這是我與孩子們的“約定”。慢慢地,我也從“劉哥哥”變成了“劉老師”。每天來我這兒的孩子們有多有少,有時只有一個,有時十幾個。孩子們的到來,讓我不禁思考,是不是可以開設一個小課堂,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專門為孩子們輔導作業。另外,還可以了解孩子們除了學習輔導的需求外,還有哪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和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開展了對轄區內6-12歲青少年的走訪調查。
走訪發現,很多家長對開設“小課堂”表示支持,他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因為工作繁忙和文化水平受限,輔導孩子實在是有心無力罷了。
經與村“兩委”、學生家長協商后,我決定每周六為洞坪村3-6年級留守兒童、困難兒童、脫貧戶學生進行作業輔導,并提供興趣愛好培養。于是,在新店鎮團委的支持下,2022年10月26日,“助夢”周末大課堂正式開課。
一年的時間已經過去,在團玉屏縣委的領導和新店鎮團委的指導下,洞坪村“助夢”周末課堂已經成功申報了貴州省“希望工程·陪伴行動項目點”。“助夢”周末課堂也升級為“希望小課堂”。村委會活動室也成了孩子們的讀書屋。目前,洞坪村“希望”小課堂共開課36期、開展志愿服務8次、開展讀書分享會15次、開展禁毒、防溺水等安全宣講18次,服務群眾累計達600余人。
一年時光匆匆,孩子們在成長,我也在改變。我和孩子們的“約定”還在繼續,我將繼續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去履行我在“侗鄉大地”的每一個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