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方田。”對化學化工學院李士闊而言,“教師夢”是從小扎根在心里、如今仍在堅守的一份執念。“兒時欽佩老師淵博的知識,仿佛知曉整個世界,希望長大后自己也能成為那樣的人。現在更多是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認同和熱愛,這是一份陽光下的職業,一份創造知識與傳播知識的職業。”李士闊如是說道。

教學科研兩不誤
在復旦大學讀博的安徽大學2011級高分子專業吳秘同學回憶道,“李老師非常勤奮,每天去實驗室都特別早,下班也是最后一個走的。”有時候,為了解決學生的實驗問題熬夜加班也是李士闊的日常。現就讀于北京大學的我校2012級化學專業朱勝同學,在接受采訪中說,“讓我難以忘記的是李老師的敬業精神,在我們參加創青春全國賽前幾天,老師陪著我們連熬了兩宿打磨比賽材料,最終我們獲得了全國賽銀獎。”對此,李士闊用“熱愛”兩個詞解釋。“因為熱愛這個職業,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工作動力,所以就想著盡力把工作做的更好,甚至在節假日也不會覺得辛勞。”
童年“教師夢”的那顆種子,在李士闊心中發芽、成長,在這修行過程中,熱愛不曾減少,而且愈久彌香。始于夢想,他承擔了多門本科生的課程教學,經過多年一線教學的探索和實踐,他發展了重實踐、求創新的應用型拔尖人才培養規律,并以此為基礎榮獲安徽省教學成果二等獎。陷于熱愛,他醉心科研——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等7項省部級以上課題;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30余篇,論文總引1730余次,h因子21。入選第十一批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獲高校學科(專業)拔尖人才學術資助。忠于職責,他教學科研并重,在教中學,在學中悟,在教學科研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教學和科研就像天平的左右兩臂,會相互制衡,走在知識的前沿才能傳授前沿的知識。學生培養是教學和科研的根本,唯有俯首躬身、全心付出才能對得住教師的這份職責。”
種桃種李種春風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直以來是每一位老師的終極夢想。回首李士闊十一年教學路,可謂是“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
多年來,李士闊以培養大學生、塑造大學生、成就大學生為理念,始終以學生為中心,但行奉獻、關愛成長。李士闊培養的大學生先后多人獲得“寶鋼獎”、安徽大學校園人物、安徽大學學術科技獎學金等榮譽獎勵。從他團隊走出的大學生先后多人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一流高校錄取。
不僅是學生個體,由李士闊指導的安徽大學“擷光拾能”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自成立以來,先后獲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二等獎,“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銅獎。在“第十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頒獎大會”被授予“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稱號。安徽青年報對此評價說,“這是安徽大學首次獲得此項殊榮,是學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的標志性成果”。
學生與團隊的茁壯成長離不開李士闊付出的辛勤付出和引導陪伴。“1.01并不比0.99大太多,可1.01的365次方的結果是37.8,而0.99的365次方為0.03,這說明點滴的積累很重要。很多同學的基礎相差無幾,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會聚沙成塔,滴水穿石。同學們在研究的過程中有時難免動力不足,這時需要鼓勵大家遇到困難不退縮,積極地嘗試解決。如果任由問題聚積,有的同學可能會打退堂鼓,有的同學可能會止步不前,這就可惜了。每當看到同學們在學業上不斷進步,都真心為他們開心。”
真真切切安大情
在安徽大學求學7年,又在安徽大學教書11年,李士闊笑稱自己是“安大土著”。“安徽大學給了我成長的平臺與機會,我對學校有著很深的情感寄托。”這些年,李士闊是學校建設發展的親身經歷者,在90周年校慶之際,李士闊也送上了具有“專業特色”的祝福——“我目睹了安大日新月異的發展,眼看校園棟棟高樓拔地而起,眼看辦學條件日趨完善。希望安大的這種變化像化學反應一樣絢麗多彩,在雙一流學科建設中結出累累碩果。安大,加油!”
談起此次獲得“李世雄獎”,李士闊表示很驚喜:“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深知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以李世雄老師為榜樣,守住心中的一方田,潛心鉆研、一心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