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載風,十載雨,十萬棟梁——專訪第十二屆“李世雄獎”獲得者李廣
他對教學認真負責,他對科研不斷鉆研,他在學科建設方面做出重要貢獻。他是認真嚴謹的教學老師,亦是學生口中親切的“廣哥”。他為安徽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學12年,他為安大、為社會培養許多人才。他就是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的李廣教授。
兢兢業業做教學科研
“教學與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李廣認為教學和科研之間并不矛盾,教學是本,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教學。“科研是教師自我學術能力的提升,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知識更新速度很快,教師的知識也要不斷更新,甚至也要創新,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新知識傳授給學生。”至于怎么平衡教學與科研之間的平衡,李廣也提供了自己的方法——找到適合自身的特點。12年的教齡讓他更側重于教學方法的摸索,讓學生易于接收新知識,啟發他們主動去思考。利用晚上時間,李廣會閱讀文獻,去思考自己指導的研究生實驗結果,安排下一步的實驗方案。
同時,李廣在科研工作方面也投入大量的精力。長期以來,李廣針對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光電轉換的對電極材料和鋰離子電池(LIB)的儲電用電極材料兩個研究熱點開展大量工作,取得不少成果——已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5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檢索論文90余篇,其中JCR大類一區論文13篇,大類二區論文17篇,論文被引用1500余次。
無私奉獻促學科建設
2010年,李廣作為執筆人完成了“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申報書的撰寫和附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為準備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申報材料,他前后共花了4個多月時間。李廣和全院教職工對申報材料進行了精心雕刻,比如第一頁學科簡介里面,限字數為1000,他們當時在盡力展現學科特色的情況下最終填寫了999個字。李廣回憶到:“困難遇到很多,最大的困難是人才隊伍的組織和協調方面。但在學校、學院和有關職能部門關心協調、全院教職工全體努力支持以及各位老師的積極主動和無私奉獻下,我們最終在2011年成功獲批。”
有了經驗后,李廣又作為執筆人完成了“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申報材料和附件材料的撰寫,2012年該申報成功獲批。2011年和2016年,李廣再次作為執筆人,兩次完成了“材料科學與工程”教育部組織的第三輪、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材料的撰寫和附件材料的收集整理。
面對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發展,李廣也提出了自己的期待:“科研講究的是創新。我希望該學科經過5-10年的建設,能夠進入國內一流行列,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安徽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原創性成果和高端人才等支撐。”
嚴于律己遍四方春暉
除了嚴格要求自己,李廣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要求也比較嚴格,但在學生的眼中,他卻是親切的“廣哥”。18級材料物理專業的卞修怡同學談到:“李廣老師是我上學期的電磁學老師,他是一個非常認真、非常負責、而且具有很豐富教學經驗的一名老師。他上課的時候幽默風趣,有詳有略,而且對于我們的疑問,他總會在第一時間回復。課堂之外,他會積極的鼓勵我們熱愛生活,熱愛學習。”本科生王浩同學也表示李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細致入微、授人以漁,他以自己的辛勤付出和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給人以啟迪。
教學12年,李廣為安大、為社會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他指導的本科生多數赴985大學繼續深造,指導大學生科研創業創新訓練計劃7項,其中有部分本科生表現優秀,在校期間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
在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教師何剛眼中,李廣同樣是一個優秀的人,“李老師每年承擔很多本科生以及研究的課程,在學生中間的口碑和評價非常高。同時,他的代課態度非常認真,每年負責的本科生成績都非常優秀,指導研究生發表的論文,在我們物理學院教師也是排在前列的。”
情寄安大愿蒸蒸日上
對于獲得李世雄獎,李廣表示特別感謝,“感謝各級領導、同事和同學們的關心、支持和厚愛,自己會將李世雄精神不斷地傳承下去。”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他對母校也留下美好祝福:“祝母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等各個方面都取得新的成功與新的突破,成果豐碩,實現新跨越。”
時間:2023-03-10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