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普法 初心不改——專訪安徽大學勞動法律援助中心李坤剛教授
“正所謂境由心生,實際上無論哪行哪業,只有堅持與專注才能帶來成果。”談到自己這么多年來的從教經歷,李坤剛老師頗有感觸。身為我校法學院教授、安徽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的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勞動法,從事勞動爭議案件仲裁。2011年9月在當時安大法學院程雁雷院長的支持下,李坤剛老師成立了“安徽大學勞動法律援助中心”,無償為勞動者提供免費的勞動法律咨詢和勞動爭議案件代理。如今,安大的勞動法律援助中心在安徽已經為許多勞動者知曉,而李坤剛老師也已經在這條協助勞動者維權的路上走了七年,踐行了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哪里的職工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哪里的工會就要站出來說話”的要求。
無償無私,無怨無悔
李坤剛教授成立的法律援助中心已運轉了七年多。在這七年中,法律援助中心如同一個無盡涌水的甘泉,不斷為勞動者們提供幫助。在他看來,法援中心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二十多年來,李坤剛作為仲裁員辦理了無數的勞動法案子,也見過很多極端的情況。由于勞動者不懂得勞動法的知識,雖然有法可依,但有法不知道怎么用,這樣的情況在實踐常見的,最后因此走上極端采取暴力維權的屢見不鮮。“向處于困境中的勞動者伸出援手,給予他們希望,讓他們意識到社會中有許多人愿意幫助他們,是我們的職責。”李坤剛老師說。
但這七年絕對說不上是順風順水,甚至有些坎坷。起初,物力、人力、學生經驗、機構的知名度等方面,均有不足。“開始辦法律援助中心的頭兩年是非常艱難的。在工作室值班的學生們也沒法從書本里找到實踐經驗,所以一有事情就打我電話,我來幫他們解答。”李坤剛說,“每天十幾個案件的咨詢,遇到疑難的案件還得我跑去老校區。”工作量比較重,但他對此毫無怨言。正是有著這么多年的四處奔波,為勞動者的利益錙銖必較,才有了法援中心墻上的兩百多面錦旗,一盞明燈才在勞動者們心中慢慢升起。
如今,說到安徽大學的勞動法律法援中心,在合肥市乃至安徽的勞動者心中,已經有了不小的知名度,每天來來訪的勞動者們越來越多,法援中心每天要接待十多個勞動者上門咨詢,同時還有網絡上的、電話上的咨詢。這些主要是有勞動法律援助中心的志愿者來承擔,這些志愿者主要是安徽大學法學院通過司法考試的研究生。在援助對象的選擇上,李坤剛有自己的堅持。“我們主要選擇那些貧困且負擔不起律師費用的勞動者進行援助,對于有能力自己維權的人,我們協助他們維權,提供法律的意見,幫助寫申請書,整理證據材料。”李坤剛老師感覺到,這些年理論和實務經驗的積累,能夠用來培訓學生,能夠把自己這么多年的經驗派上了用場。”這也成為支撐他克服重重困難,繼續運轉法律援助中心的信念之一。
“當一個農名工需要幫助卻沒有專業人士幫他時,我們能拉他一把,我覺的這樣挺好。”他說道。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李坤剛建立起法律援助中心,多年來,幫助了無數受困擾的勞動者。更重要的是,在為社會提供維權路徑的同時,他覺得自己也有獲益。
“法援中心也慢慢成為了一個培養我們優秀研究生的渠道。”李坤剛告訴我們,現在法援中心不僅擁有一套自制的勞動法教學用的輔導材料,案例手冊等,以老帶新的培訓體系也日漸成熟。法律援助中心為學生們積累了無比寶貴的實踐經驗,讓他們學以致用,更快的成長為獨擋一面的法律人才。漸漸地,李坤剛終于能放下不少身上的重擔,安心的將法援中心交給優秀的學生們。
此外,作為一個研究者的李坤剛也樂此不疲的審閱著每天從同學那交來的報告。他說,法援中心也是一個跟現實連接的窗口,一個不可多得的獲得實踐經驗的方式。
堅持普法,初心不改
作為法學教授、勞動法專家、法律援助中心的創始人,李坤剛在長久以來的普法歷程中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法律援助中心就是最好的普法方式。比起生硬的講解,身邊真實的例子更能打動勞動者們,讓他們印象深刻。面對多數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有限的情況,幫他們“打官司”就是最好的普法工作,其傳播作用遠比講課大的多。“實際上,我們維權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將法律通過維權成功者傳播出去。”李坤剛說。
當然,為了有效的進行普法,李坤剛采取了多種方式。除了成立法律援助中心,他還經常去社區、工地面對面的對勞動者們進行宣講,給居民講婚姻法、繼承法和交通法等等。對于大學生普遍缺乏法律知識的現狀,李坤剛提議學生要自己閱讀一些法律相關書籍,分析案例,多聽一些普法的課程,從法律基礎開始學起。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李坤剛告訴我們:“什么事情都要堅持才能出成績,普法更是如此。”在他看來,普法依然路漫漫其修遠兮,要做到勞動者懂法用法,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我們現在能做的,唯有腳踏實地,不忘初心。
時間:2023-03-11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