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泛綠的樹梢,也落在基建處前期工作部部長李旭的肩頭。李旭如往常一樣,早早來到位于東坨村的新校區(qū)建設指揮部。李旭的工位就在一樓,推窗望去,工人們已經開始操作挖掘機施工作業(yè),儼然一幅熱火朝天、秩序井然的場面。能夠親自見證圖紙上的建筑在這片土地上萌芽、拔節(jié)、成長,對于一個工程師來說,是最幸福和值得期待的事情。
李旭2011年從部隊設計院轉業(yè)后,來到信息科大基建處工作,主要負責新校區(qū)前期工作兼規(guī)劃設計工作。這位典型的“理工男”衣著樸素、語調平和,說話還時不時帶點“湘味”,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李工”。
在指揮部,李旭主要負責外出跑規(guī)劃、消防、園林綠化、臨水臨電等手續(xù),需要與工程部、預審合約部等多個部門反復溝通,辦理好一套手續(xù)至少需要準備十幾份文件,耗費二三十天。時間緊、任務重,李旭希望擠出每分每秒,以最高效率辦好手續(xù)。記得跑控規(guī)調整時,李旭一周就跑了五次昌平規(guī)劃分局,最終跑了幾十趟才辦好手續(xù)。李旭準備了標注詳細的計劃表放在工位上,常常是提前很多天用專用資料袋準備好相關文件。為了確保盡快辦理好手續(xù),李旭往往是一早就趕到相關部門門口等待。有時遇到領導開會、辦事人員外出等情況,就還要等上一天。談到在各部門之間來回奔波的經歷,李旭說:“甚至不敢喝太多的水,午飯也是能省則省,生怕耽誤工夫錯過了人。”印象最深是為新校區(qū)辦理臨電手續(xù)。我校的相關資料都已經準備齊全,但有關部門就某些細節(jié)仍然存在分歧。李旭與工作人員據理力爭,講道理、講難處,溝通協(xié)調了整整一個下午,終于說服臨電報批接件。將手續(xù)交付給工作人員后,已是口干舌燥,這才發(fā)現一下午自己一口水都沒有喝。
他工作起來雷厲風行、毫不含糊,高質高效辦好每一道工程手續(xù);辦公桌上厚厚一沓精心標注的專用文件資料袋,又展現著他心細如塵的一面。跑手續(xù)的工作需要與多個部門打交道,意見修改往往需要來回多次,戰(zhàn)線很長。李旭并沒有因為一味追求高效而忽略細節(jié),成文時常常和同事、設計院一起核對多遍。每個項目、每個手續(xù)都有單獨的文件夾,拿到批文后,李旭第一時間掃描存檔,并將原件登記交到資料室,確保不遺漏任何細節(jié)。“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絕對不能因為細節(jié)的紕漏而耽誤工期。”李旭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嚴格要求自己,“一個數據有問題,都可能會導致整個流程的滯后。”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在李旭的工作記錄本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激勵自己。李旭家在回龍觀,距離新校區(qū)約10公里。在搖到號之前,他每天都是早早起床,趕在早高峰之前與同事拼車或乘坐公交。在寒冷的冬天,太陽升起的時間要比平常晚些。李旭常常要在晨光熹微之時走出家門,有時甚至來不及和10歲的女兒坐在一起,吃上一頓熱乎乎的早飯。從周一到周五,李旭幾乎每天晚上都不能準時下班,周六還要在指揮部開會布置下周工作。往往是暮色四合時,李旭才鎖上辦公室的門。在剛剛過去的寒假,李旭也是為了工作盡可能地壓縮陪伴家人的時間,拖到小年之后才回湖南老家。直到臘月二十九,李旭還在電話里與同事溝通圖紙,不斷完善。去年8月,李旭和同事們前往北京大學交流經驗。就在參觀校園建筑時,李旭突然眩暈。同事們連忙把李旭送往北大國際醫(yī)院就診,所幸并無大礙。據同事龔菁介紹,李旭那段時間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都比較大,經常加班,已經幾次出現身體不適的癥狀。“大家都勸李旭好好休息,”龔菁回憶道,“可他嘴上答應著,卻因為怕耽誤手頭的工作,第二天依然在單位加班加點工作。”從那以后,為了避免因為低血糖而引發(fā)身體透支,李旭養(yǎng)成了常備巧克力的習慣。對李旭而言,新校區(qū)建設工作的壓力更像是一種動力,推動著他勇往直前。
自從可研報告批復之后,新校區(qū)建設每天都有新變化。李旭見證并推動著新校區(qū)的點滴變化,心中充滿期待。“我們大家常把這一棟棟樓比喻成自己的孩子。看著一棟棟樓拔地而起,就如同親自把一個個孩子撫養(yǎng)成人,特別有成就感。”李旭動情地說。對于能夠助力新校區(qū)建設,他感到十分榮幸和自豪。當前,B組團已經正式開工,迫不及待地與A組團“作伴”;C、D組團和第一教學組團也開工在即,前期工作正在進行中。“東方風來滿眼春。”李旭的嘴角輕輕上揚,迎著春風準備前往委辦局去辦理下一道手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