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創業相輔相成,創新是一種思維方式,而創業則是在創新的基礎上從無到有的蛻變。”談到對創新創業的理解,王仁宇這樣說。他曾先后榮獲北京市人才精英“光華----雙創之星”、2016年“百名時代先鋒”中的“健行創新先鋒”稱號,受到北京青年報、共青團報和千龍網的采訪。作為畢業生,他更是被評為今年的“十大先鋒人物”,站在禮堂中央接受校領導的表彰。他就是信息管理學院信管1301班學生,也是“創行空間”和“銀翼科技”的創始人。
大學四年,他在不斷“折騰”中逐漸明晰自己今后要走的路,“從像無頭蒼蠅似的參加各類展會到參加社團,籌建自身創業項目,成立公司,再到創辦孵化器,整合學校的資源。看似角度、層次不同,其實干的是一件事。”如今,在創新創業的道路上,他將越走越遠,步履也越來越堅定。
大創項目中起步----創新創業初挑戰
王仁宇對自己的未來有期待,有規劃,也有腳踏實地的鋪墊。從一開始,他就在努力摸索大學生活更好的開啟模式,用他的話講就是在不停地“折騰”。他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先后組建過多個項目團隊在團隊合作中。
一個團隊一起做事情,少不了不斷磨合,彼此間合作的方式非常重要,如何讓團隊成員發揮出各自的優勢?這都是王仁宇面臨的挑戰。參加大創項目讓他明白,作為一名組織者,要時刻展現出自己對項目成功的渴望,同時也要保持理智的頭腦。最不可取的就是小看他人,尤其是自己的隊員。在和他人溝通的過程中要坦誠并且耐心,這樣才能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
從最開始參加大創項目到走上創業道路,由于每個人選擇的人生道路不同,團隊里和他一起工作的伙伴有的就業、有的考研,堅持創業這條路變得更加困難。他密切關注著各種創新創業相關的展會、訓練營,通過接觸不同的伙伴,一方面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另一方面也聚攏各個渠道的資源。
王仁宇的家不在北京當地,他談到創業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在于資源積累。他說:“一個在北京上大學的本科生沒有多少社會資源,也沒有可以和自己一直堅持創業的朋友,盡管有政策支持,那也非常困難。你需要在不斷的接觸新朋友的過程中積累你的個人能量。讓更多的人認可你,才能認識更多高階層的人。從而積攢更多能量。”為了把一個創意點變成現實,他不記得經歷過多少個不眠之夜。創業很難很苦,可是他選擇堅持,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他不僅僅滿足于在自己專業領域內學編程,在發現自己對機器人的興趣后,他還把目光投向了機器人研究方向,擔任G_ROBOT社團智能硬件負責人。
最初他選擇創業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后來發現,其實走上創業的道路,沒有想象中那么多的契機,只要內心渴望提高自己在社會上的適應能力和與人溝通的理解能力,終有一天會走上創業這條路。創業沒想象中的那么神秘,但卻一定比想象中更加艱辛。他感嘆道:“大學是一個半自由社會,所以很多情況下沒人會管你在做什么,需要為誰負責。但是出了關鍵問題的時候,會有人過問。所以,定一個努力的方向很重要。可能一開始會很迷茫,沒有未來、沒有目標。但是你得不斷的問自己,自己的未來在哪里?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即使沒有結果,千萬不能停止問自己。終有一天,時機成熟的時候,你才會知道答案是什么。”
智能電腦顯示器支架----從無到有的發明
苦心人,天不負。基于他對機器人的熱愛和參加大創項目所得的經驗,發明“智能電腦顯示器支架”的想法愈來愈成熟。從自身寫程序盯著電腦的體驗想到現今很多人會一直盯著電腦,現有的電腦支架是固定的,不太方便,能有一個可以動起來的支架就好了,最好還能識別人體特征自主改變顯示器的狀態,就更好了。這樣使用電腦過程中會更加舒心。這個作品的誕生,源于他的靈感,也體現了他留心生活,更是他已有知識儲備的自然的輸出。
“智能支架機器人”,能夠通過攝像頭監控人的頭部運動,根據人的姿勢調整電腦顯示器的角度,從而達到緩解長時間使用電腦人群的頭部疲勞。同時當頭部長時間不運動時,該支架將自動移動或關閉顯示器,從使用者角度來講,這個支架很人性化地為用戶著想,為他們的健康提供保障。為了實現人工智能與機械構造相配合的核心技術點,該項目利用了先進的圖像識別技術,同時在完善過程中還整合了機械、工業設計和物聯網等多方面專業合作的通力研發。
2016年12月的第五屆大學生科技創新作品與專利成果展示推介會上,王仁宇和他的團隊憑借參賽作品----智能電腦顯示器支架在這次推介會上獲得三等獎,而且在路演中和投資人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并入駐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12月7日,北京青年報在《大學生創新成果推介會評出11項金獎》一文中對王仁宇及其參賽項目進行了專題對話,并給予了高度肯定。這項研發成果還獲得了《千龍網》的關注,王仁宇應邀到千龍訪談介紹了自己的研究。同時,王仁宇參加北京市雙創人才精英訓練營期間,這項作品也讓他在本次訓練營中獲得“光華—雙創之星”的榮譽稱號。
在研發“智能電腦顯示器支架”時,王仁宇負責該項目的管理和規劃方面,每天都要面臨各種各樣的困惑和挑戰。因為市場上并沒有相關的產品,從前期調查到系統開發,他們完全要自己動手去做調研、查資料,難點在于如何從生活中找到貼合實際的人機交互的平衡點,這都需要仔細推敲。他說:“如今雖然有關于支架機器人相關產品的研發,但在市場上仍然處于空白狀態。”后來,他們通過自己在生活中的體驗、試用市面上已有的機器人、收集身邊人的意見,不斷推出解決方案。另外,他表示:“雖然到現在已經實現了項目的軟件端,但更困難的還在將來硬件端的實現。幸運的是這次推介會上得到了投資人的認可,在技術等方面都能得到很大的支持”。
組建“銀翼科技”、“創行空間”團隊----創業學習肩并肩
從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到研發自己的創新創業項目創造商業價值,再到創建“銀翼科技”、“創行空間”團隊,王仁宇從未停止學習。學習能力對于一個創業者來說太重要了。
他認為,學業和創業并不是對立面。大學的通識教育提高的是個人的學習能力;而商業社會提高的是實踐能力,這兩者都是學習,所以并不是對立面。但是,創業工作需要你對于任何事情的大局觀擁有一個比較充分的認識,上課學習提供的是章節知識的學習。任何一個創業的人都是一個優秀的自學主義者。不論是“銀翼科技”,還是“創行空間”,都為有志創業的在校大學生提供一個學習提高的平臺。
商業活動不是校園中的公益活動,沒有人會為創業者的失敗買單。“銀翼科技”作為雙創人才技術轉化平臺的運營主體,主要吸納學校內各類希望能夠動手實踐的同學,根據學校內的課程體系,對接市場相關需求,在組建的工程師團隊的維護支持的前提下,幫助學校的學生能夠在擁有技術保證的前提下,參與有償的創業實踐,讓自身在學校內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在工程師的幫助下轉化成為生產力。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社會經驗。幫助其在進入社會之前能夠有機會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創業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現階段,創新創業教育深入人心,可是“理論+實踐”并未真正落實。如果能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社會實踐基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創業的成功率就會大很多。“創行空間”的出現就是希望能夠給更多的人一個創業實踐的機會。參與或者帶領一個團隊去完成一件事情。這也是王仁宇創建“創行空間”的初衷。
“創行空間”作為學校創業孵化平臺,幫助校內創業團隊對接各類市場資源,幫助創業團隊在校內招募人才。同時,安排各類創業教育的服務,幫助創業中各個時期的人們能夠有機會了解到對各自創業有作用的知識,同時也幫助對創業擁有興趣,但卻缺乏相關知識的同學們能夠有機會參與到創業過程中。創業教育并非單純的做生意,為了賺錢。而是一種實踐學習、實踐創造價值的過程。通過創業教育能夠在本科階段將自己的專業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幫助學生了解所學知識在商業社會中的作用,同時幫助企業能夠更多與學生產生交流,加快學生進入社會,適應社會的過程,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有準備的進入社會。
這個六月,王仁宇也將大學畢業,創新創業之路漫漫,他將上下而求索。
考慮到創行空間今后的發展,他表示,現在馬上要成立一家新的孵化器公司,將會做成校內社團跟校外企業同時運作的經營模式,公司注冊地位于學校的創業基地----龍崗路27號。公司旨在幫助大學生群體做一些相關的實踐活動,把一些好的科研項目帶到社會上產生社會價值,校內部分結合創行空間、孵化器在校學生創業實踐的三方面需求,做一套整體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