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劉景懷穿過沙河的集市,擠上了公共汽車,春風混雜著泥土和汽油的氣息在鼻尖縈繞……
退休不褪色
劉景懷祖上是南口農民,50多年前到部隊穿上了軍裝,后來又隨部隊集體轉業到了老十九院(清河校區的前身),在學校管過學生,干過黨務。20年前退休后開始擔任清河校區離退休二支部書記,至今已經連任三屆。從清河校區搬家到沙河有一段時間了,一來遠了,二來年紀確實大了,曾想著卸任,可老同志們都挽留:“景懷,你不干不行啊。”79歲的老支委劉興治拉著他的手:“景懷,有什么事情以后找我,房子賣了到我家吃飯去。”劉景懷性子急,心卻軟,架不住老同志們央求繼續連任,卻挨了老伴的嘮叨:“你說,你都70多了,怎么又去當支部書記,給你漲工資了?一把年紀了你說你這是干嘛呀?”他嘴上也這么叨叨過,可還架不住自己想往學校跑,參加支部活動的念頭。
公共汽車搖搖晃晃到了西三旗,西三旗是北邊著名的堵點。腿站的酸麻,他環顧四周,然而并沒有人下車,也沒人讓座。他寬慰自己,年輕人都著急上班,我反正沒事。車走走停停,7點出發,到學校都快9點了。初春的校園柳樹剛剛吐了些許綠,他喜歡看孩子們在校園里歡蹦亂跳,讀書學習。在清河校區住了一輩子才搬到沙河,從周邊全是菜地到房子一點點建起、道路一尺尺拓寬,他眼見著學校的成長,哪棵樹是什么時候種的,哪棟樓是什么時候蓋得都清清楚楚。這里有他的老房子、老朋友,還有他起起伏伏的人生回憶。來到清河校區南區的家委會,這里是梁舒惠的辦公地點,也是清河校區離退休老同志經常舉行活動的地方。梁舒惠是劉景懷認識了幾十年的老朋友,和他一樣,也熱心腸的老教師,退休前一直在離退辦工作。梁淑惠唯一的女兒在澳大利亞,結婚生孩子她都沒怎么管,反而把老伴派出了國照顧女兒。自己在國內成了“裸官”——離退休黨委委員兼退休一支部的支部書記,也是學校家委會、關工委的骨干成員。
劉景懷、梁舒惠加上75歲的王國華,他們在清河校區住了一輩子,也工作了一輩子,三個支部書記非常熱心負責,“三會一課”的張羅安排,離退休黨委布置的任務,肯定碰頭互相商量,一絲不茍、保質保量地完成。“黨支部書記要具備責任意識、表率意識、關心意識、奉獻精神。即便退休了也一樣!”劉景懷一邊扶著眼鏡一邊捻動他的老文件夾告訴大家。
夕陽更生輝
老文件夾有些年頭了,里面有他用圓珠筆抄寫的各種各樣的材料——修養身心的、“三會一課”的、“兩學一做”的……厚厚的一沓材料記載著劉景懷的摸索——年紀大了、眼睛花了,還不會用電腦,所有的稿件都是他戴著老花鏡一點點摸索著寫出的:“人老了就是怕自己跟不上時代,更怕自己被時代遺忘,所以更要學習跟上形勢。”“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支部所在的老同志們也和學校的年輕人一樣,認真學習黨章、黨規,學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積極做合格黨員……他們分外珍惜“兩學一做”的學習機會,每次學習前,支部書記們都得先學把重點挑出來歸納、提煉,提前學,領會要義,然后再帶領大家學習。“老同志們有的在校外,有的生病行動不便,聚在一起不容易,所以一起學習效率必須高,不能流于形式。”劉景懷說。
劉景懷、梁舒惠、王國華都是校關工委骨干成員。花影掩映下的小營校區一教101是關工委值班室。他們與其他10多位老同志一起,輪流每個周三下午2點至4點30半在這里值班。開會的前一天,梁舒惠是踩著12點的星光回家的,打開家門往老沙發上一坐,她松了口氣。習慣性地打開手機,小慧發的短信又展現在眼前:“謝謝您梁媽媽,我會好好度過這個坎的。”小慧是個心氣強的孩子,心心念念考清華,今年考研失利后,好強的她在廁所把書本全部撕了。家里媽媽啥都不知道,她找到梁舒惠眼淚水嘩嘩地流,紙巾丟滿了一個紙簍。倆人談了一下午。天摸黑時,梁舒惠又從關工委辦公室出來追到宿舍,一直談到夜里11點36分。看著孩子擦干淚水,點頭承諾好好對待生活,勇敢面對未來。她才放心,深一腳淺一腳踩著星光回到自己的老房子。不光是梁舒惠,清河校區三個退休黨支部和學校研究生、公管傳媒學院的學生黨支部們結對子開展“1+1”牽手共建活動,大家常和孩子們在一起回憶往昔,暢談未來。有時候孩子們不愿意和家長、老師、同學們說的話,都會找到老同志們。“也許把我們當作一個可傾訴又能給他們提供人生指導的陌生人,我們也樂于當這樣的陌生人。都是孩子,我們的孫子輩,關心愛護下一代是我們黨支部應該做的,也是一名合格的老黨員義不容辭的……”梁舒惠說。
黨支部除了關心幫助孩子們,還積極做學校和老同志之間的橋梁。老房老設備欠修,部隊食堂排放油煙,取暖問題等等,凡是老同志們反映的問題。黨支部必定盡心盡責地向學校反映,能解決的上下聯絡溝通解決。不能解決的,耐心做好老同志思想工作。“人們習慣用‘船到碼頭,車到站’形容老同志退休,但是在清河校區退休支部看不到這種現象。我們這些老同志們都愿意發揮余熱,知易行難,“兩學一做”,關鍵還是在‘做’,退休了你也是黨員,怎么才能做合格黨員是每一位退休老同志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劉景懷說。
清河校區離退休黨支部和公管傳媒學院學生黨支部開展“共享支部建設經驗深入推進‘兩學一做’”主題座談會
(前排左三梁舒惠,前排右二王國華,前排右三劉景懷)
枝葉總關情
清河校區南區住的都是早年部隊一起轉業的老同志們,這幾層的小樓有著梁舒惠的青春回憶——她十三四歲到這里當兵,學醫學知識,和大家一起下鄉到五七干校軍醫訓練隊,為農民朋友們做手術,當時醫療條件很差,棚子一搭就是手術室。“穿著闊腿褲子,吃飯就在田邊蹲著……現在條件好多了,在過去想也不敢想。”梁舒惠說。三十多年光陰倏忽而過。轉眼她也從學校離退辦退休近10年了,可用了十幾年的老電話號碼簿還保存著,黨費收繳表格,整整齊齊地碼在一起。多年都習慣于為老同志服務,退休了這個習慣仍然沒改變。梁舒惠記不得自己多少次邁著老寒腿踩著雪這棟樓那棟樓、上上下下地穿梭著收黨費,誰的腰不好,誰的腿不好,誰臥床了……她心里都有數。為老同志服務不僅僅是習慣,還有對多年老街坊老同事的知根知底、相濡以沫的情誼。那次,聽說張春茂老師病了,在清河住院也不知道在哪個醫院,她就著急了,騎著三輪車帶著支部委員孫紅喜,一路飛奔到清河,打聽了兩個醫院才找到住院的老人。
劉景懷急性子愛較真,誰也不能給他委屈。可退休了當選離退休黨委委員、支部書記后,卻受了不少氣,哭了好幾次。有時候氣得直跳腳,心里罵人家老糊涂了,冷靜下來一邊寬慰自己:“身體好的時候誰不是現在這個狀況,這都是病拿得,都老了,“四不清”了……”人越老感情越豐富,老朋友走時,再難也要去送送,但去一次殯儀館難過一次。
劉景懷、王國華、梁舒惠常回憶年輕時候。他們記得,60年代當兵,一身綠軍裝曾讓他們幾天幾夜睡不著覺……她記得,那年好不容易被推薦上工農兵大學,她卻毫不猶豫地把名額讓給了困難的同志……干了一輩子黨務工作,退下來后不自覺地嘴上還掛著當時的言語習慣,不知道的小年輕說他們端架子。理解的知道這是他們這一輩人的習慣和心中的情節。
劉景懷說:“清河校區退休黨支部的老同志黨性覺悟都很高。一支部書記王國華掛著尿袋還惦記著支部的事情,58年黨齡的劉興治連續做了兩屆的支委,自己和老伴都得了癌癥,但仍堅持來支部學習……還有史老師、韓老師病病歪歪的也趕著參加支部活動……”劉景懷、梁舒惠、王國華自豪于三個退休支部的工作:支部活動規范健全,“三會一課”,雖說是老同志,但是絲毫沒有因為身體等原因缺少一項!組織捐款獻愛心的工作,三個離退休黨支部的老同志們捐款時你100,我300,一下子就捐3000多!認真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心得體會總共交67篇,好多老師都80歲了仍堅持學習寫心得體會……工作中大家盡心盡力為老同志服務,思想上政治上時刻與中央保持一致。
“支部工作做得好,這些都源于情誼,老同志對老同志的情誼,老同志對學校的情誼,老同志對黨的情誼。學校黨委從生活上照顧、從情感上關懷離退休老同志,讓我們老有所養、老有所得,我們也應該不忘初心,老有所為,積極發揮余熱,為學校的‘五個環境建設’作貢獻,為學校的轉型發展作貢獻。”三位支部書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