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蔚靖”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蔚藍的天空。獲得多項科技競賽獎項的他,一直以創新為翅膀在科研這片天空翱翔。他說話極有條理,滲透出廣東男生與生俱來的細致,黑框眼鏡后那雙靈動的眼睛總能讓他從生活中不斷發現新點子。如今,他已是12項國家、市、校、院多項科技類大獎得主。
觀察生活認真琢磨
2012年的秋天,從小就喜歡探索未知領域的他來到我校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探索科技之光。善于觀察的他總能發現生活中的創新點,他看到新聞里提到“掛號難”的現象,就琢磨著設計便攜式多功能家用醫療系統,做了一個網絡系統把患者和醫生在網上直接聯系起來,讓醫生能直接回答患者疑難,這個項目如果推廣了,很有可能節省山區農村人為進城看病要耗費的大量時間和費用。最終,作品獲得了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他說,他的多項科技獎項都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和發現。
飛翔總要克服阻力,有時還要逆風飛翔,科研項目也總會遇到難關,唯有不斷嘗試,尋找新方法才能有所突破。2015年,他參加了“尚和杯”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公開賽——動作投影對抗賽,比賽根據電影內的機器人格斗比賽演變而來,賽項所有內容由參賽隊員控制機器人完成,機器人上半身控制的方式必須使用行為投射方式,即機器人的上肢必須復現操作人員的動作,機器人需要使用無線連接,不能與外界有任何纜線連接,雙方機器人對陣有些像武俠片中兩位高手在拼內力,比賽中的“內力”就是參賽團隊的智慧力量。開賽準備時,他們團隊發現接手的機器人在控制上有問題,甚至有一陣機器人完全動不了,于是只得重新編寫程序。身為組長的莫蔚靖冥思苦想都沒能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休息時突然想起了跳舞毯,靈機一動,采用跳舞毯的原理,將機器人改為用腳控制前進方向,用雙手控制機器人上臂的出擊行動,同時在攻擊上,加強了手臂的力量,增加了鉤子,這樣更容易重拳出擊,撂倒對手。這精巧的設計解決了機器人的控制問題。
但他們卻在比賽時遇到了新的難題——對手繞開比賽規則在設計方面對機器人的限制,設計了方形的機器人,方形的特點是難被推倒,設計人形機器人的他們明顯處于劣勢。“我們在這里,他們在那里,由于我們和機器人之間的距離不合適,有一陣雙方機器人都處于停滯狀態。”他拿起桌上的水瓶再現比賽的激烈場面,好像一個將軍在仔細觀察沙盤中的地形:我們只得采取迂回戰術,多轉幾回方向,雙方僵持了很久,隨時一個轉身都可能倒下。”團隊沉著應戰,經過多個角度的調整,他們的機器人終于能動了。最終他和他的團隊取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
(莫蔚靖和他的“獵虎隊”克難攻堅,獲得2015“尚和杯”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公開賽——動作投影對抗賽二等獎)
憑借風力直上青云
飛翔總是需要借助風力,課內的基礎知識就是升力,讓創新飛得更高,團隊合作就是牽引力,推動創新飛得更遠。
課內知識是創新的基礎,沒有知識的積累,創新想法往往會變成“空中樓閣”。莫蔚靖始終認真對待校內的學習,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奔波于實驗室、自習室研習。為保證重要的基礎課學習,他甚至放棄了喜愛的社團——網協的“五號快車”活動,因為他認為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做實驗時,一個紋波,一個代碼失誤都有可能導致整個實驗出錯,為了調整代碼和程序,他甚至要熬通宵解決問題。他不僅自己成績名列前茅,還積極為班級營造良好學風,大學四年大部分課程都是由他做課代表。他經常幫助同學解答疑難,以服務同學為樂,同時他自己也能在其中收獲到知識。扎實的基礎知識給他的創新提供基礎,他觀察生活時總能把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成為一個“小小發明家。”
他認為團隊合作在學習和競賽中是很重要的,采訪中,當他提到他的“小發明”時,用的主語大多是“我們”,他的成功離不開團隊的努力,同學的討論集思廣益,老師的指導指明方向,當遇到困難時,感到疲憊時,大家互相鼓勵,齊心協力攻克難關,一起思考,一起嘗試,共同做出一個項目。
莫蔚靖以創新為翅膀,借助學習知識提供的升力,團隊合作帶來的牽引力,為自己創造了美好的未來。如今,他獲得了學校的碩士研究生推免名額,順利保送我校光電學院進一步深造。我們祝愿他能繼續在喜歡耕耘的這片天空中開拓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