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冬日的北京,天空格外晴朗,機場,揮別眾親友,轉身踏入安檢通道,我校通信學院徐湛老師——2016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入選者,又邁向了新的征程。在新春團圓之際,大家都踩著回家的節奏,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而徐湛老師卻只身前往美國著名高校佐治亞理工學院,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國際學術交流。
徐湛老師2012年從清華大學博士后出站后,進入我校通信學院任教。作為一名80后的青年教師,他陽光而沉穩,博學而文雅,他有年輕學者的朝氣和蓬勃,又承襲了科研前輩們的堅守和執著。
科研路上:辛勤與韌勁為伍
徐湛老師主要從事無線通信領域的研究工作,承擔了很多有關通信系統研制方面的科研項目,作為一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徐湛老師深感其中的艱苦。2015年在一個航天探索項目中需要解決航天艙內的無線通信問題,由于該前沿課題的技術敏感性,國外很難找到相關研究資料,國內也缺少前人的研究積累,項目初期對航天艙內的通信條件了解甚少,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徐湛老師在西安某所的地面實驗艙里面開展了長時間、各種場景下的實驗測量,晝夜不分,通宵達旦,經過反復無數次的技術方案修改和測試,最終突破了密閉金屬艙內的無線傳輸關鍵技術。多少個項目就是這樣一次次地嘗試,一次次地失敗,一次次地攻破……。
勤奮為先,心無旁騖,拼的就是這股韌勁,辛勤執著再加上稟賦,徐湛老師默默耕耘的同時,也收獲碩果累累。2014年度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15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同年受邀訪問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并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訪問學者項目資助。近年來,發表了研究論文20余篇,授權了3項國家發明專利,主持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子課題在內的多項科研項目研究工作,開展了企業間的科研合作以及國際間的學術交流。面向未來爆炸性的無線通信業務增長,提出了無線網絡環境認知與數據融合方法以及新型網絡架構,實現了無線接入網的虛擬化,大幅提升了無線網絡的傳輸能力、處理速度和智能化水平,在此基礎上,顯著減少了數據傳輸量及處理復雜度,為未來無線網絡更為高效的動態智能化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研究成果與多家運營商和設備商進行了技術交流,其成果對未來5G移動通信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研發的新技術已經應用于包括華為、中興、上海貝爾等在內的工業界新產品研發和現有產品的提升改造,極大提速了未來移動通信的產業化進程,科研成果獲得業界廣泛肯定。
學海耕耘與教書育人中:導引與引導相隨
徐湛老師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與其成長中的許多引路人密不可分。在北京理工大學讀書期間受到導師安建平教授的悉心指導,從本科到博士畢業一直在安教授團隊中從事無線通信領域的學習和研究工作,為后來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在清華大學博士后期間師承通信領域的知名專家王京教授和周世東教授,接觸到了國內最高水平高校的科學研究理念及方法;博士后出站后進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依托高動態導航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得到蘇中教授的幫助與支持,目前徐湛老師在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與已經是IEEEFellow的馬曉莉教授正在開展國際間的學術交流。這些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不僅傳授了學術知識,更極大地促進了其學術理想的建立和學術人格的形成。
徐湛老師不僅科研成績突出,也是一名優秀的青年教師。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是高校老師的應擔負的重要職責。徐湛老師入校以來一直堅持教學與科研并重,并使其相輔相成。他一直從事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的教學工作,課堂教學中經常深入淺出地融入科研內容啟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們明白如何學以致用。在精心備課過程中,也經常促使其對專業問題的深入思考,獲得新的科研靈感。作為一名班主任,他像兄長般關注他的學生,從學生入學伊始,引導學生合理規劃時間和精力,制定合理有效的學習計劃和個人發展規劃,培養多方面的技能,鼓勵其從個人實際出發,著眼于長期發展前景,為今后獲得更大的施展才華的空間。班里同學們敬他愛他,亦師亦友,與他共同分享生活與成長的經歷和感悟。
徐湛老師喜歡旅游,尤其喜歡爬山,走遍了三山五岳。他還酷愛中國象棋,曾在少年宮進行過專業訓練,屢次在北京市的比賽中獲獎,這些愛好使其養成了寧靜致遠、踏實縝密的思維和做事方式。徐湛老師的科研之路才剛剛起步,他把科研之路視為登高布陣,科研的道路荊棘密布,有多少艱辛寂苦,一步一個腳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愿徐湛老師的科研之路走得更遠攀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