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面的北理工西操場上,一輛電動游覽車時快時慢以不同的工況行駛著。兩個意氣風發的年青人一個開車,一個采集數據,單純而爽朗的笑聲伴隨滿天紛飛的花絮落在春天的泥土里……采集數據的年輕人就是陳勇。10多年后,陳勇回憶起來,仿佛還能嗅到那泥土的芳香……
麻辣教授
陳勇拖著有些僵直的腿一如往常,慢慢爬上教一樓。上課鈴響了,幾個調皮的學生仍在教室里說笑。他不動聲色地加入到他們當中:“最近咱們周圍發生了件大事,你們誰知道?”同學們面面相覷。“哪里飛機掉下來了?”“哪里地震了?”陳勇搖頭又搖頭。那發生什么大事情了?“我們新能源專業的周徐同學上學校新聞網了!”這叫啥大事呀!全班嘩然。“365天365分,一天掙一分,人家365分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學的研究生。咱都是吃一鍋飯的,一個老師,一個專業,人家咋就能一天掙一分考上北理工?你們咋就在這嘮嗑說笑,有本事拿出自己的戰斗力,別碰上真刀真槍的就抱頭鼠竄,那不叫本事。”調皮的孩子訕訕然笑著閉上嘴巴,開始專心聽課。
陳勇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車輛工程系的一名教授,說話幽默辛辣,有著一針見血的痛快和犀利。2011年兒子上大學后,陳勇叮囑了兩件事:“第一不要干違法亂紀的事,第二不要干違反道德底線的事。其他的就是你自我設計自由發展,不要凡事都來問我。”他的理由是:“你不是幼兒園學生!”對兒子這樣,對學生也這樣。學生如果拿著潦草的作業或者設計交差,陳勇毫不吝嗇自己的辛辣:“你拿這作業交給我沒問題,可如果你到工作崗位上,你拿這東西找處長行不行?”末了,他還意猶未盡再補一句:“話雖然難聽,但就是這個理,你也別不高興。”毫不客氣轟回去重做。做他的學生,你得會琢磨,會討論,會把知識融會貫通,如果每個問題都來問他,又得挨轟:“我沒有義務手把手去教你,但你有義務做出合格的作業,考出合格的成績。”
陳勇教授的良苦用心是讓學生們學會做人,做學問。他知道對現在的小青年光煽情說教沒有多大用處,得和他們有共同的語言。他常瀏覽北京青年報,注冊了微信,但凡看到有趣有益的段子文章他都搜羅保存起來,隨時和學生們分享。網上說某大學的學生因為愛情、學業、就業等等因素跳樓自殺,他忍不住到班上嘮叨:“上大學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進行世界觀改造,你們這么大了認識事物要客觀公正、不要偏激——遇到點事就跳樓,自己是痛快了,爹媽咋辦?”學生覺得陳老師課作業多,難度大,考試把的嚴,希望成績放水,老師學生皆大歡喜。陳勇找來北京青年報上刊登的文章《大學“水課”為何受追捧?》讓大家一字一句讀。讀完后又冷冷撂了句:“我不指望你們若干年后記得我的課,也不指望評教時給我多高的分數,但是你們也別指望我放水。”
陳勇的課號稱是車輛工程專業的“虐課”,即使是充斥著發動機、變速器等等純理工名詞的“虐課”,他也講的激情澎湃,講起來就忘乎所以,等下課才發現自己又站了三個小時,走在回家的路上腿都是軟的。同教研室的馬斌博士說:“現在如果有連續三個小時的課程,陳老師就在家里或者實驗室,動也不敢動養精蓄銳……”。
艱難歲月
“這是什么地方?”昏迷中醒來的陳勇睜開眼睛,重癥監護室里的一片潔白,讓他腦子里一度空白,好一會兒才慢慢回到了現實……
作為我校合校后引進的人才,陳勇2009年辭去遼寧工業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職位,又回到闊別五載的北京。這里是陳勇最愛的地方,這里有他的博士生導師孫逢春教授,有他在清華大學汽車系做博士后時的合作導師陳全世教授,有他很多的好同學,有他熱愛的新能源汽車事業……更有他意氣風發的青春記憶——讀書期間,他曾是2001年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學院本碩博唯一獲得中國科學院獎學金的學生,晚風習習的夏天,他在實驗室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重回北京,北理工白樓依舊,而西操場已經因奧運會而修葺一新,不復當年的泥土芳香。但他還是深深呼吸了一口北京獨有的清冽而爽利的空氣,滿懷信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這時,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剛剛掛牌成立一年,正處于建設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學校政策的支持,陳勇如魚得水,他夜以繼日地專注于教學和科研,休息的時候,又奔走于各個高端論壇和專家報告會。在他的倡導和努力下,2012年6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參與建設的新能源汽車北京實驗室獲得北京市教委的批準,成為北京市教委首批批準的唯一一個北京實驗室。同年,陳勇主編的《汽車測試技術》獲得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二等獎,參與完成的“車輛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在他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學校車輛工程專業增列碩士專業(車輛工程)學位授權點獲得批準。
與此同時,他還奔走于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汽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校和科研產業單位,積極促成學校參與2011協同創新工作。然而,讓所有人都未曾料到的是,就在陳勇躊躇滿志開啟人生新篇章的時候,他卻遭遇了生命中一次巨大的劫難——被診斷出患有多發性骨髓瘤,也就是骨癌。2013年3月,陳勇被安排做了一次大手術——他的髖關節被換成了人工關節。
大手術后出院已是4月,這時學校聯合各類創新力量,參與建設北京理工大學發起的“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處于關鍵時期,學校領導和學院領導都來探望,大家一致叮囑他好好養身體的同時,鼓勵他戰勝病魔早日回到工作崗位。病中,面對痛苦的化療,他也有遺憾和恐懼,但很快,陳勇就調整好了心態,他對自己說:“只要不倒下,這小車還是要推的!”出院后,即使還在康復期,陳勇就開始看申報材料,審閱修改學生的畢業設計和碩士論文。雖然這段時間陳勇沒能去學校正常工作,他指導的兩名研究生都獲得了校級優秀碩士論文。
2013年秋季開學的時候,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的陳勇就開始挪著艱難的步子給新一屆研究生上課……
彎道超車
2013年、2014年是陳勇人生的崎嶇彎道,他所負責的長城學者項目、科研基地建設項目、協同創新基地建設項目卻沒有絲毫耽誤。憑借優秀的業績和扎實的學術功底,他獲得了北京市屬高校“長城學者”稱號——成為我校第一位“長城學者”。在這期間,我校順利參與建設了北京理工大學發起的“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該中心于2014年獲得教育部批準——作為我校該項目的負責人,陳勇功不可沒!
如今,走進南校區4010房間、新能源汽車北京實驗室,映入眼簾的是增程式電驅動系統試驗臺,偌大的機器幾乎占據了實驗室的一半面積。陳勇老師介紹,平時做實驗只能開80%的功率。“空間面積小,轉速過大會帶來一定危險。”陳勇如今是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的學術帶頭人,“協同創新中心有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汽等10個單位,我們能進入這個中心很不容易。”陳勇坦言有較大壓力:“我們不想掉隊,雖然條件有限,但還是希望以自己最大能力,把承擔的事情做好。不辜負學校和同行的信任。”為此,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全部的心血建設團隊、搭建平臺,推動實驗室和車輛專業的發展。
2014年7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彎道超車”為何越追越遠》的文章,指出“在車輛造型、工藝、品質和可靠性上的差距,已經成為國產電動汽車的短板之一。伴隨著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電動車投放市場,這種差距正在越拉越大。”陳勇非常認可文章中的觀點:“汽車工業要有積累才能成長,而積累離不開踏踏實實的付出與拼搏。”他最佩服的是中國的航天精神:“科技人員始終不懈探索,靠著扎實的基礎,攻克了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難題,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生產性關鍵技術,誰來卡脖子都不怕。我國新能源汽車想在‘彎道超車’,需要向航天人學習,否則將越超越遠!”
陳勇也是如此,在人生困境中實現彎道超車,靠的是堅強的毅力和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對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他因此被評為2014年度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
尾聲
2016年4月8日一早,天剛蒙蒙亮,陳勇一個激靈從夢中醒來,起床匆匆扒拉了下頭發,便拖著有點僵直的雙腿進了電梯,下樓乘著事先約好的出租車去朝陽醫院抽血。抽完血,他又匆匆回家,洗了個頭發,對著鏡子換上潔凈的襯衣和筆挺的西裝,看了看表,趕往學校體育館參加一年一度的研究生畢業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