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和老師的辦公地點在健翔橋三教501,這是通信學院信號與處理實驗室。推門進去,排排電腦掩映間,周老師正在與研究生們討論填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書事宜。厚厚的窗簾將不遠處北四環的喧囂擋在外面,這里一片靜謐。我們的采訪就從這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蕩漾開——
兩校合并的受益者
這是周金和老師申請的另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目前正在研究的一項是關于綠色網絡問題的項目,今年底將結題,這項研究涉及互聯網節能減排,適應了國家綠色發展戰略,是學術研究和行業關注的熱點。周老師坦言:“科研一定要與國家的戰略需求結合,最終才能服務于國家、社會。這是科研工作者的正確方向,也是科研工作者的責任。”
周金和科研起步并不早。1991年武漢大學研究生畢業后,他負笈北上,在來到學校的前十年里(當時還是北京信息工程學院通信系)終日與黑板、粉筆為伴,期間也想過做點科研,可限于當時各種條件與要求限制,都沒太多投入。2000年后,他開始摸索著做科研,“伴隨著兩校合并,學校的科研氛圍逐漸濃厚,科研條件和平臺也逐漸搭建起來,科研慢慢就做開了。從某種程度上說,我也是兩校合并的受益者。”周金和笑著說。周老師的科研道路十分曲折,從申報教委面上項目開始,到參與校外研究團隊,再到申請北京市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不斷探索研究方向,先后經過5次堅持不懈的申報,終于在2012年獲得了國家自然基金資助,同樣,也是經過6次修改和申報,2014年獲得北京市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初步明確了科研主攻方向,在此過程中,鍛煉形成了“獨立思考、冷靜求索、百折不撓、樂在其中”的頑強意志與樂觀精神。與此同時,周金和注重結合自己科研和最新學術動態,更新教學內容,先后收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等10項市級以上榮譽稱號,他所負責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于2007年被評為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這也是我校第一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他指導的學生曾多次在全國和北京市的電子設計競賽中獲獎。
青年教師的引路人
兩校合并期間,作為電信系主任,面臨兩校相同專業的實質性合并任務,周老師帶領教師們團結協作,開拓創新,原兩校教師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取得了突出成績,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先后被評為學校和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
團隊的建設首先從文化開始,在他的提議下,團隊將“厚德博學團結創新”作為建設發展的核心理念。“‘厚德’是首要的。”這也是周金和的一貫主張。在學校2009年召開的師德論壇上,他在題為《愛心與學問兼備教書與育人并重》的演講中說:“愛心是教師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是師德的靈魂,只有師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引領學生走向高尚。”2010年他曾到學校人事處做短期的掛職鍛煉,具體負責策劃了主題為“弘揚高尚師德,創建優秀團隊”第三屆師德論壇,其撰寫的《鑄精神育文化建團隊》的主題論文獲論壇征文二等獎。
在教學團隊的建設上,周金和非常樂于幫助、提攜年輕人,甘當人梯。他指導了團隊姚彥鑫、厲夫兵和沈冰夏3位青年教師的科學研究、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發展。沈冰夏老師說:“在周老師這里,不是說把知識講好就行。他總是跟我們強調,你要讓學生感覺到你隨時在和他交流。一個好老師絕不僅僅是課堂45分鐘,與學生的交流更不僅僅在課堂,課前課后也是課堂的延續。”厲夫兵老師亦感動于剛入職之際,周金和老師對于其職業發展的指導:“去年剛入職,對于工作科研都還比較迷茫的時候,周老師就熱情地提醒我們,要注意申報自然科學基金,很耐心地指導我們寫申報書,告訴我們哪方面是評審專家所關注的,要突出哪方面等。”
在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團隊青年教師成長很快,沈冰夏老師被同學們評為通信學院最受歡迎的老師,姚彥鑫老師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厲夫兵老師也獲得了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
對于未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教學團隊建設和專業建設,周金和說:“尤為重要的是走出去,多與校外一流團隊進行合作,看他們的專業是怎么樣建設的,教師們是怎么發展的。”
學生的人生導師
聽過周老師的課的同學,對這句話定不會陌生:“并不是社會缺少工作,也不是缺少機會,而是你或者沒達到社會期望的水平,或者沒有將自己的特長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學生孔祥騰說:“周金和更像我們的人生導師,他在教書的過程中隨時隨地會結合社會和時代要求給予大家人生上的指導。”
2007級張璕同學曾在周老師指導下獲得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二等獎,學習上也是學校的佼佼者,具有很強的射頻電路設計開發能力,畢業后其發展道路比較曲折。先是懷抱理想一心想創業,可并不如愿,隨后他又輾轉找了幾家公司,工作也不太成功。“總覺得公司環境不適合他,能力無法施展。”2015年張璕又找到周老師,希望周金和能為他推薦一份工作。周老師讓他先別著急,沉下心來思考自己究竟適合做哪類工作,并推薦他去找一位在一家外企從事射頻電路相關研發工作的94級李茂祥校友(李茂祥校友在校期間也曾在周老師指導下獲得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二等獎),經李茂祥校友推薦,該外企很快錄用了他,從事技術研發工作,自工作以來十分愉快,并做出了突出成績,時常還抽空和李茂祥一起回校來看望周老師。
1998級喬紅宇同學當年也非常優秀,曾在周老師指導下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競賽并獲獎,畢業設計也是周老師指導的,期間被錄取為清華大學研究生,如同很多學生,他并不清楚考取研究生從事學術研究意味著什么,沒有仔細思考自己究竟喜歡什么,或者自己適合做什么,對研究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也很迷茫。周老師問了他一個問題:“設想將來多少個周末,你愿意一個人坐在實驗室某個角落看示波器,還是去外面閑逛。”他回答愿意出去逛。周老師說那答案很明顯了,你不太適合去做需要耐得住寂寞的科研,可以考慮從事技術服務類工作,后來喬紅宇研究生畢業后去了廣州電信研究院做培訓主管,工作非常好,每年教師節都要打電話給周老師,感謝周老師對其發展道路的指引。
目前像張尋、喬紅宇一樣與周金和保持聯系的,隨時向他咨詢人生方向的學生不在少數。他在教書研究的同時,不斷觀察學生:“不少本科生學《計算機網絡》,卻不關心現代技術發展狀況,不關注4G、5G等技術的發展。而研究生則獨立思考能力弱,學術研究論文缺乏自己的觀點。”對此,周金和很憂慮:“相對于獨立思考能力和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來說,專業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你有獨立的思想,有蓬勃向上的朝氣,有道德有修養會做人,你還擔心沒有工作、不能適應社會?”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憂慮,周金和老師是學院新生入學教育課堂上的常客,再忙都不拒絕。學生們都不會忘記周老師反復強調的三個關鍵詞:精神、責任、獨立思考。他說,一個人精神萎靡不振,則終將一事無成;責任,就是讓你自己明白來學校做什么,思考你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有什么責任和使命;獨立思考就是自己要有想法。通信學院14級研究生唐志軍說,后來許多學生畢業時都還津津樂道周老師的這三個關鍵詞,不少人甚至奉為人生箴言。
兩種旋律
周金和家鄉在湖北,本科、碩士期間都在美麗的武漢大學就讀。然而與浪漫瑰麗、熱烈奔放的荊楚文化不同的是,看其文、觀其行,你會發現他育人理念中反復呈現的兩種旋律:道德與責任。
為什么如此強調道德和責任?周金和說,道德和責任才是我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作為當代知識分子,大學教師不僅僅是社會的良知,更擔負著育人的重任,絕不能只信奉“讀書只為稻粱謀”。如果我們和我們教出來的學生道德淪喪了,責任淡化了,那我們的國家真的要岌岌可危了。
他談及最近發生的北大學子弒母案件,憂慮油然而生:“這些悲劇發生讓人很心痛,也警醒我們,在當下商品化潮流甚囂塵上的社會里如果僅強調教書,不重視育人,不注重德育,那么‘生產’出來的‘產品’很可能是‘危險品’,因為一個沒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人,是不能用自身知識為社會服務的。”
周老師不是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者,從氣候變暖導致我國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3毫米,到當下熱播的《羋月傳》,他都侃侃而談。周老師來北京至今已經25年了。25年中,教書科研之外,他始終堅持鍛煉,經常去奧林匹克公園長走,也很喜歡歷史和軍事,常聽有聲讀物,如孫剛播講的“新說資治通鑒”、謝濤演播的“聽世界系列——春秋、戰國、秦漢”等。“無數的人在歷史長河中來了又走了,有的人什么都沒留下,有的人卻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和永恒的精神,從中你會知道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是短暫的。”周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