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里有這樣一句話:‘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我的理解是事情要分清輕重緩急……”這個在講堂上面對大一新生侃侃而談學業(yè)規(guī)劃的姑娘叫于靜茹,是我校第二屆校長獎學金獲得者之一——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的于靜茹同學。
于靜茹來自遼寧大連,黝黑的皮膚和爽朗的笑聲彰顯出東北妹子與生俱來的幽默豪爽,長長的睫毛躍動著青春的風采與活力。
愛畫畫的姑娘
也許是她天生爽朗、樂于交朋友的個性使然,于靜茹高考報志愿時選擇了當今信息化時代炙手可熱的專業(yè)——傳播學。該專業(yè)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很高,但對于靜茹而言,卻是游刃有余。求職簡歷上寫滿了大學四年的輝煌——學校人文知識競賽一等獎、首都大學生女子五人制足球錦標賽乙組第二名,以及其他多項設計類獎,等等,這些都顯示出她是個文武雙全的多面小能手。
(于靜茹手繪畫)
雖然于靜茹自認天賦都給了運動,畫藝并不精。但我還是被她的一幅手繪作品——“海邊的女孩”所感動。畫面上,海水溫柔地蕩漾,海鷗圍繞著一個奔跑的小女孩。一切顯得那么靜謐而又充滿詩意。于靜茹從小學畫,喜歡去公園畫樹和建筑。她說同樣的事物不同時間、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呈現(xiàn),甚至帶著不同的情感。畫樹和建筑鍛煉了她堅實的手繪基礎,同時也提高了她的觀察能力,豐富了想象力,為她在設計上提供靈感,使她在傳播的平面設計,音、視頻制作,攝像攝影等課程上得心應手。2015年6月,在公共機構節(jié)能宣傳作品征集活動的平面設計類高校業(yè)余組比賽中,于靜茹的設計作品《公元2050》表達了對節(jié)能未來的暢想,用點燃的蠟燭、飛翔的鴿子、張開的扇面分別代表2050年的電燈、電話、電扇,這生動形象的構想使她獲得了三等獎,并獲得了2000元的獎金。
捐“步”做公益點滴也是愛
2000元對于一個學生來說不是小數目。而于靜茹卻想也沒想就捐給了病魔中掙扎的人們。不是她富有,而是她一貫的慷慨善良,熱心于公益。
于靜茹常常自豪于自己的運動天賦,她說,中學起自己就加入到學校的女子足球隊,大學也在學校女子足球隊踢后衛(wèi)。她還利用自己的這項特長為公益捐“步”。怎么個捐法?原來熱愛運動的她得知,通過走路、跑步等日常運動方式可以為公益項目捐款后,便開始了每天捐“步”。“今天的步數夠了。”她打開手機,屏幕上的紅色數字記錄了她兩個月以來的捐步成果——50多元。每1萬步捐2元,50多元也有25萬步,雖然不是很多,但點滴也是愛,人人都參與其中,也會積少成多,積水成淵,不是嗎?
她還曾在大二暑假時去打工子弟小學支教,教30個孩子的五年級數學,狹小的教室、炎熱的天氣并沒有使她退縮,當孩子們有疑問時她就一遍遍地講、一次次地來滿足一雙雙閃亮、困惑的大眼睛。晚上,結束了一天講課任務的她還要在燈下批改作業(yè)、出考題。回想起一天的努力,她曾發(fā)信息于QQ“說說”:“教育是門極深的學問,對人的素養(yǎng)要求極高,鄙人自認為不堪此重任,但定會全力以赴,不至于誤人子弟。”
“以后的職業(yè)一定會選擇和傳播相關的方向”
每年的研究生“推免”競爭都是如火如荼、激烈非凡。于靜茹所在的公管傳媒學院共有150多學生,但只有1個名額。她門門課程穩(wěn)居專業(yè)前列,無疑極具競爭力。這個名額盡管唾手可得,但她卻意外地放棄了。她說,未來的路還有很長,想出去闖闖,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如今,她已被英國拉夫堡大學全球媒體與文化產業(yè)專業(yè)錄取。她認為傳播專業(yè)發(fā)展前景好,門檻較低,但學得越深,做得越專,對人的要求越高,需要人的素質和能力越綜合,見識越廣。所以她選擇了遠赴傳播學研究歷史相對較早的英國學習。提及未來的規(guī)劃她說:“暫時還沒有特明確的規(guī)劃,但以后的職業(yè)一定會選擇和傳播相關的方向。”
于靜茹的古文功底很深,儒家、道家的經典語句,很多她都信手拈來。“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這是《老子》里的一句話,她將此作為自己的格言,大學四年的她也一直如這句話警示的那樣,通過點點滴滴的積累,踏踏實實地為將來做準備。她堅信,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