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一招鮮,吃遍天”,說的是有一項特長,走到哪兒都能有飯吃、能謀生。我們身邊兒就有這么一種人,很普通、很平凡,但他們身上有一股“韌勁兒”,認準方向,鍥而不舍,最終習得一技之長,不僅做到了安身立命、養(yǎng)家糊口,還能服務社會。這樣的人特別值得尊重,令人欽佩。咱們學校車隊的田師傅就是這樣一個人。
田師傅名叫田文生,58歲,中等個兒,略微有點兒發(fā)福,話不多,不笑不說話。聽說我要采寫他,田師傅一個勁兒地說:“別寫我、別寫我,我只會開車,別的什么都不會。”確實,田師傅工作后一直開車,絕對算得上老司機,開車40多年,行程120余萬公里,開過多種車輛,無任何甲方責任事故和嚴重交通違法。這應該就叫本事吧,就憑這,他不僅養(yǎng)家糊口,更是實實在在、安安全全地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師生服務了近40年。
田師傅下過鄉(xiāng)、插過隊、吃過苦,回城后就到了咱們原信息工程學院前身十九院,學會了開車。他認準了,這就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錢,于是他兢兢業(yè)業(yè)、刻苦學習,很快掌握了這項技能。后來在工作中,又邊工作邊琢磨,他不僅學習研究開車技術,還不斷總結高校后勤運輸服務心得。多年來,他一直堅守在這個崗位上,工作沒有變,變化的只是他的開車技術越來越嫻熟。
田師傅酷愛車。歷經(jīng)多年變遷,田師傅開過的車換了一輛又一輛,但直到現(xiàn)在,他對自己開過的車仍然如數(shù)家珍。他對每輛車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致。還有兩年就退休了,他仍然干勁十足,現(xiàn)在負責的大車,他時常打掃,始終保持車容干凈整潔。
田師傅還愛研究車。沒事兒的時候,經(jīng)常圍著自己負責的愛車轉悠,查查這,查查那,好像他的車總有那么多問題需要處理。他不光研究自己的車,也好給別人負責的車提點建議和意見,車隊里誰有什么不明白的,他會講得頭頭是道,田師傅儼然成了學校車隊的“技術顧問”。
田師傅更愛研究交通規(guī)則。雖然文化不高,其他事關心也不多,但只要有新交規(guī)一出臺,他肯定會第一時間查看學習,必須得研究透了,然后還要熱心地告訴同事們,誰有不明白的、不記得的,問他,一準兒給你個滿意的解答。
說了這么多,要說對大家最有價值的還是田師傅總結的安全行車的“三個必須”心得,即必須堅持“三檢”:開車前、收車后要檢查剎車、機油、汽油,保證車況正常;必須遵守交通法規(guī),不開快車、要禮讓行人;必須不斷總結、培養(yǎng)良好行車習慣,要預判情況:車輛啟動前,要觀察車輛周邊是否有異常情況,特別是是否有人員;行駛中要正確判斷前方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及時果斷采取緊急措施。他還有個習慣,車輛啟動后,腳不離剎車板,他說這能保證遇突發(fā)狀況時瞬間采取措施。這可是這位老司機多年的寶貴心得,安全行車秘笈呀。田師傅說:“我是學校后勤培養(yǎng)的司機,學校把這一臺幾十萬的大車交給我,車上隨時都有很多師生,我必須做到安全行車。我的追求、我的幸福、我的夢想就是‘安全行車’”。
說起來,大凡開車的師傅們應該都有這個夢想,但實現(xiàn)起來著實不容易。不說別的,就是行車當中,手、腳、眼、大腦都得處于緊張狀態(tài),以便緊急應對突發(fā)情況。多年來,田師傅用他這“一招鮮”為車隊做的貢獻可不少。40年如一日,和車隊每個班車司機一樣,他每天4點半起床,5點半準時到校發(fā)車,去接送教職工上班,特別寒冷的冬季,其中辛苦更不用說。除發(fā)班車之外,白天還要完成臨時出車任務,甚至還有長途出車任務。車隊人少,師傅們都是早出晚歸。每逢急難重大任務和節(jié)假日出車,田師傅從來都是絕對服從調(diào)度、甚至主動請纓。車隊“以老帶新”的任務很重要也很辛苦,田師傅對新司機的培養(yǎng)不遺余力,自己幾十年獲得的心得與“絕技”更是毫無保留、傾囊而出,每個徒弟都得跟著跑車近兩個月,現(xiàn)在他帶出來的徒弟基本都成了校車隊的骨干力量。
田師傅的故事聽起來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不簡單、不平凡。我由衷敬重像田師傅這樣的人,也想做一個像他一樣的普通人,有目標、有夢想,腳踏實地、堅持不懈,最終贏得大家的尊重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