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環境包袱”為“綠色財富”
變“環境包袱”為“綠色財富”
¨陳 猛(城市與環境學院2106班)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我院紅揚實踐隊以“推進廢舊物資重利用,倡導綠色低碳生活——關于廢舊物資循環利用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主題的暑假調查。本次實踐活動讓我在實地分發調查問卷時鍛煉了自己,并且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也通過此次實踐,讓我有了些關于社會基層建設的心得體會。
夏日炎炎,我們實踐隊成員在公園、在廣場、在大街小巷、在運動場都有我們的身影。社會實踐活動給我們提供了廣泛接觸基層、了解基層的機會。深入基層,同基層的人民談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從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理解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真正涵義,認識到只有到實踐中去、到基層中去,把個人的命運同社會、同國家的命運聯系起來,才是青年成長成才的正確之路。
黨的二十大舉旗定向、振奮人心、催人奮進,科學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意義重大深遠。學習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記初心使命,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牢記“國之大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增進民生福祉,用心用力用情繪就人民美好生活新畫卷。
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中指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正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和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對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到2025年,循環型生產方式全面推行,綠色設計和清潔生產普遍推廣,資源綜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更加完善,再生資源循環利用能力進一步提升,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資源對原生資源的替代比例進一步提高,循環經濟對資源安全的支撐保障作用進一步凸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著力建設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深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再生資源利用水平,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作為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我們更應該關心關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更應該關心關注碳中和、碳達峰。應該堅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身體力行、久久為功,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新時代新征程,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做到在發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
作者:陳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求真學問,練真本領
- 作為當代青年不僅要在學習上求真學問,同時也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練真本領。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懈探索,不斷突破和創新!
- 09-04
- 學思踐悟,領略社區風采
- 本次實踐活動主要去了解佳山社區豐富的社區活動,并順便了解社區人們的生活狀況。
- 09-04
- 學思踐悟,領略社區風采
- 本次實踐活動主要去了解佳山社區豐富的社區活動,并順便了解社區人們的生活狀況。
- 09-04
- 探非遺土陶之藝,品文化傳承之魂
- 塔里木大學“非遺薪火相傳—美育沁潤童心”團隊在喀什古城開展了一次特別的采訪活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土陶技藝的傳承人展開了深入了解
- 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