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調研粵東地區4個地級市農村“廁所革命”政策執行與現實情況的差異,今年7-8月,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組建群“廁”群“立”——農村“廁所革命”調研團“返家鄉”,深入粵東地區4個地級市開展農村廁所改造調研工作。
調研團隊共走訪三十七個村落和城鎮,調研百余間公共廁所和戶廁及廁所糞污處理的實際情況,以調查問卷和實地參觀公共廁所和戶廁的形式,向當地村民與當地村委干部了解公廁的使用情況、村民對于公廁的滿意度以及公廁的建設和管理等。在調研過程中,部分村民表示“公共廁所的建立,有助于村里環境的凈化,提高村子的衛生條件。感謝國家政府推動公廁在鄉村建設。”從村里公廁的使用程度來看,51%的村民一周僅有1-2天會使用公廁,78%的村民認為現在的公廁有必要進行改造。部分村民表示“公共廁所過于偏僻,離村民日常活動居住地方太遠,村民在使用公共廁所時帶來極大不便,希望可以在村子中心建設公共廁所。”調研團隊亦采訪多位當地負責管理公廁村委領導,了解公廁的建設、使用及管理情況。據部分村委負責干部反饋“根據市里的工作方案,村子里開始建設公共廁所,但由于現在村子里的人越來越少,加之村民家里都有廁所,所以實際上公廁極少人使用,大部分處于閑置。”部分村委對于公廁的情況不清楚,具體有幾間公廁都不知情。在討論影響改廁實施的因素時,大部分村委表示,村民的配合程度和資金是改廁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
在此次調研過程中,調研團隊參觀了多個公共廁所實地情況,其中一個位于汕尾市陸河縣上戶鎮某村的公廁,調研團隊騎車半小時才到達這個公廁。該公廁位于村子的深處,緊挨著村道,周圍僅有幾處農田,四周一片荒蕪。調研團隊發現這個公廁已經很久沒有人使用,公廁的側門,洗手臺,墻壁以及地板都布滿灰塵。調研團隊事后采訪當地村民,了解到這個公廁自建成以來基本無人使用,也基本無人管理,處于閑置狀態。與位于陸河縣河田鎮漯河東路附近的公共廁所產生鮮明的對比,這個廁所位于城鎮中,使用較為頻繁,且有專門清潔人員負責打掃。調研團隊參觀該公廁時,發現該公廁內部干凈明亮,無異味。經調研團隊走訪了解位于城鎮的公共廁所,使用頻次較高,打掃及時,使用體驗較好。經多位調研成員分別走訪調查城鎮與鄉村的公廁發現,鄉村的公廁大都極少人使用,很多廁所都落滿灰塵。而城區由于人口較多,使用頻次和衛生情況都較為良好。
調研不易,心中有感。此次調研帶給隊員們在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作為常年在外大學生,通過此次調研能更加了解家鄉的發展。暑假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投身社會,體驗生活,了解和服務大眾的真實契機,從中鍛煉能吃苦、干實事、會溝通的能力。調研隊員在調研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例如村委干部和村民不愿意配合、本村沒有公共廁所等問題。有隊員表示,“真正調研的時候才發現采訪是具有艱難性,一些村民可能不了解我們的做法,會向我們提出質疑,甚至拒絕。因此在調查之后我也深刻感受到要如何去站在不同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將問題解釋得更加透徹讓不同的人都能理解,語言與溝通能力都是一門藝術。”也有隊員將收集好的群眾對于公廁的滿意度和建議提交給了當地村委干部,希望村民能與村委干部一起為本村努力,一起建設美麗鄉村。實踐隊員在與村民們的對話中感受到他們認為村里有公共廁所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了不少便利,解決了他們很多的需求。有些爺爺奶奶還說:“真的非常希望你們大學生畢業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多為自己的家鄉做貢獻,一個發展好的村莊是需要你們這些年輕有為的大學生。”不管離開多遠,家鄉永遠都是需要自己的。作為新時代大學生,也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改變家鄉,為家鄉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