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護翼,薪火相傳”團隊總結報告
前言
“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社會實踐活動是延伸課內教育至課外的一種方式,是推動素質教育進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當代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為其今后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它也是當代大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一種良好情勢,是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為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積極組織青年教師與學生共同組建了一支“護翼筑夢新征程”的支教團隊伍。支教團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聚焦破解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嵐安鄉開展“同心護翼,薪火相傳”“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社會實踐活動,以奉獻服務社會,用實踐書寫精彩人生。支教團采用社會調查、實地考察、支教活動等方式,聯系當地實際,在火熱的七月,走進農村、服務農村、奉獻農村,譜寫了當代大學生構建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詩篇。
活動主題
鞏固擴展脫貧攻堅成果,以教育發展賦能鄉村振興。
活動背景
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成都理工大學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嵐安鄉進行對口幫扶。嵐安鄉距瀘定縣城23公里,是位于大渡河邊的一個相對封閉的山區古鎮,海拔2400米,周圍山巒綿延起伏,中間懷抱一片小平川。該地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區域發展滯后,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護翼筑夢新征程”支教團積極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組織青年教師和學生利用暑期社會實踐機會開展支教護翼活動,聚焦破解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致力于切實解決鄉村教育發展滯后問題,在奉獻中服務社會,在實踐中鍛造自我。
活動目的
深入了解少數民族偏遠地區教育現狀,引導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提升青年學生社會敏感性,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投身偉大事業;同時積極促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充分發揮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保持教育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活動內容
提供優質教育資源
貧困山區的小學通常面臨教育資源匱乏、教師素質普遍較低、教學設施簡陋落后等問題。成都理工大學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擁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和豐厚的教學資源,在本次實踐中充分發揮高校優勢,定點幫扶,給嵐安鄉九年一貫制學校帶去優質教育資源,包括教材、運動器材、學習用具以及創新的教學方法等,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更高質量的教育。
培養興趣、激發潛能、拓展視野
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往往缺乏多樣化的學習機會和現實體驗,缺乏多元發展的平臺。本次支教活動充分發揮成都理工大學多元學科優勢,引導孩子們接觸更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通過音樂課、手工課、舞蹈課、體育課等豐富多彩的課程和活動,培養孩子的興趣,激發孩子的潛能,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促進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轉變
在支教活動中,團隊與當地教師和家長密切合作,共同探討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同家訪對象家長提前電訪進行良好溝通、取得家長同意后,實地走訪學生家庭,了解學生家庭環境、學習狀態、以及家庭教育理念等,為團隊的教學改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團隊旨在通過交流和合作,促進教育觀念轉變,提高教學水平,形成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和文化環境;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自然特色與社會人文特色,聚焦重點薄弱環節,共同商討制定“嵐安鄉式”教育幫扶模式。
組織文藝匯演,深化紅色精神理論學習,賡續嵐安紅色血脈
一方面,通過舉辦文藝匯演,營造濃厚紅色教育氛圍,激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傳承艱苦奮斗的紅色精神。另一方面,將此次教育成果以文藝匯演方式呈現出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促進了師生進行良好互動。
實踐成果
支教獻愛心
除了傳統的教學課程之外,支教團在美育方面下足功夫,開展舞蹈、聲樂、書法、手工、閱讀、朗誦等興趣課程,以興趣激發學習動力,以美育塑造美好心靈。豐富多彩的課程拉近了老師和同學們之間的距離,充分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孩子們在歡樂的教學氛圍中收獲知識,獲得成長,支教團成員也學會在奉獻中服務社會,在實踐中揮灑青春汗水,書寫精彩人生。
家訪傳溫情
為了解學生家庭情況,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地開展支教活動,支教團成員攜愛前行,開展了一場家訪活動。支教團全體同學分為三個小組,選取7戶具有代表性的同學家庭進行走訪。支教團成員在輕松的氛圍中與家長溝通,了解孩子家庭情況、成長環境、學習習慣,共同探討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的路徑,力求做到“精準”和“有效”。與此同時,支教團還向學生和家長贈送了學習用品和生活必需品,鼓勵學生刻苦奮斗,早日成才。
(支教團成員與受訪家庭合影)
紅色精神代代傳
瀘定縣嵐安鄉民風淳樸、文化厚重,是藏區第一個蘇維埃政府的誕生地。通過嵐安鄉九年一貫制學校隨處可見的紅色教育標語,我們可以窺見當地紅色血脈的世代延續與燃燒不盡的星星之火。在學校后方一座山上,屹立著一座紅軍烈士紀念碑。高崗之上的紀念碑,讓嵐安這個“紅色地標”更加燦爛,熠熠生輝。支教團全體成員亦登高至此,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活動。通過默哀、獻花儀式、瞻仰紀念碑等環節,接受紅色主題教育,厚植愛國情懷。
文藝匯演展風采
為給本次支教實踐活動交上滿意答卷,支教團成員按計劃開始籌備文藝匯演暨總結表彰大會。通知一經發出,就引起了學生們的踴躍報名。支教團成員發揮各自優勢,合理安排時間帶領學生練習。匯演內容豐富,包括朗誦、舞蹈、聲樂、雙簧等。其中,還選取四名優秀學生承擔主持工作以及一名優秀學生代表進行發言。支教團成員各司其職,各自作為后臺、場控、禮儀、帶隊老師有條不紊地進行各項工作。在總結表彰大會上,來自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領導與老師為學生們頒發結業證書、榮譽證書及學習小標兵三類獎項與證書。最后全體師生合影留念,文藝匯演暨總結表彰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簽約掛牌共創共贏
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與嵐安鄉九年一貫制學校舉行簽約掛牌儀式暨捐贈儀式,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閻黎明副院長和嵐安鄉九年一貫制學校彭虎校長簽訂兩校合作協議并授牌,支教團全體成員、嵐安鄉九年一貫制學校全體學生參與儀式。支教團成員提前將前期募集所得物資與購買物資清點整理,由閻黎明副院長作為代表向嵐安鄉九年一貫制學校進行物資捐贈。
實踐感想
通過本次“同心護翼,薪火相傳”“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社會實踐活動,支教團不僅親身感受到了農村教育的困境和挑戰,也從中得到了寶貴的收獲和感悟。
鄉村教育
鄉村教育是此次支教經歷中最直接接觸到的領域。首先,通過這次活動,團隊充分認識到了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缺乏與不平衡。許多農村學校教學設施簡陋,師資力量薄弱,教育條件有限,給孩子們的學習帶來了不少阻礙。但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團隊發現了他們對知識的追求與渴望,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學習的決心。盡管面臨著種種困難和挑戰,他們卻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心態,勇于面對困境,努力追求進步。支教團能夠清晰感受到他們真誠與堅韌的品質。這讓團隊深刻體會到,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平等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機會,從而得出改善農村教育迫在眉睫的結論。
與此同時,鄉村教育也擁有無限希望和潛力。相對于城市中龐大的學生群體,鄉村教育中的學生們更容易得到老師和社會的關心。在團隊支教的過程中,成員經常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并且在課后與他們及時交流,為他們提供額外的輔導和關心,這讓學生們感到被關注和重視。這種關心不止體現在課堂上,也體現在家訪過程中。在支教過程中,支教團全體同學分為三個小組,選取7戶具有代表性的同學家庭進行家訪,及時了解孩子家庭背景、生活情況、學習習慣等,與家長共同探討學生成長成才的路徑。這也是城市教育很難達到的。
志愿精神
志愿服務既是助人,也是自助,既樂人也樂己。本次志愿活動,培養了支教團成員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在支教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有人想過要放棄,也想過敷衍了事,但或許堅持就是期望能把一份愛心傳遞下去,或許堅持是因為我們在付出的過程中看到了孩子們最純真的笑容和最純凈的眼神。面對那一張張真誠的笑臉,我們時刻意識到被需要是一種幸福,自己肩負著教育孩子們、影響他們未來的責任,這讓團隊對支教活動更加認真和投入,也讓成員們明白,只有用心付出才能獲得更多的成長和感悟。
參與支教活動,團隊不僅僅在關注鄉村教育問題,同時也在積極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志愿精神的傳遞和弘揚。服務社會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社會就像一個大家庭,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家庭中的成員,我們每個人都有為這個家庭服務的義務。希望通過本次鄉村支教志愿活動,更多的人能夠關注鄉村教育問題,并且參與到改善鄉村教育的實踐中去。
團隊協作
在支教過程中,成員們深刻體會到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無論是與其他組織的合作,還是與學校老師的合作,“心往一處使”的團隊寫作總能讓支教活動變得更加高效。
首先,團隊協作匯集了更多的資源和力量。通過團隊的協作,我們共同分擔工作壓力,互相幫助解決問題,使得支教活動順利開展。在活動初期,支教團就根據成員各自特長劃分為聯絡組、物資組、課程組、宣傳組四組,有條不紊地進行各項工作準備。在支教活動過程中,支教團成員各司其職,有余之時也會輔助其他成員完成工作。在每一階段結束后,支教團會進行反思總結,共同商討制定下一階段詳細的工作計劃。每個人都承擔了相應的責任,并且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使得支教活動能夠更好地進行。
其次,團隊協作促進了經驗和知識的交流。在支教團成員中,有些成員具備比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知識,有些成員在同孩子們的交往交流上有獨特而有效的方式。通過團隊的協作,團隊成員不僅能夠交流教學方法和技巧,還能夠收獲各方經驗,對自我的提升十分有益。
最后,團隊協作提高了團隊成員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在支教過程中,成員們共同面對困難與挑戰,通過合作分析解決問題,培養了相互之間的信任和友誼。短短一周時間,支教團從成都抵達幾百公里外的瀘定縣,面對物資匱乏、條件惡劣、缺乏經驗等挑戰,狀況百出,而正是彼此的陪伴與鼓勵,才支撐著我們繼續向前。無論是突發暴雨時成員們一個個奔赴雨中幫忙送傘,還是在炎炎烈日下互相幫忙拎東西,都讓我們切實體會到支教團隊就像一個大家庭,讓我們體驗到團隊協作的快樂和價值。
總結起來,本次“同心護翼,薪火相傳”“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社會實踐活動是一次充實且有意義的經歷。通過這次支教活動,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了鄉村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作為成理青年,我們將繼續關注鄉村教育事業,主動參與其中,為改善鄉村教育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始終相信,只要齊心協力,鄉村教育問題就一定能夠有效地解決。讓藍天白云下的最美微笑盡情綻放,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高質的教育。
結束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高校學子在埋首書卷時絕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應當主動走出象牙塔,到社會中去,到實踐中去,將自身專業知識運用到具體領域,創造并實現自我價值。“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社會實踐活動為高校學生了解國情、認識社會、研究問題提供了寶貴契機。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上,青年學子們扎根基層,關切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用實際行動服務廣大人民群眾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淬煉青春,茁壯成長,學以致用,將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貧困是無法忽視的致貧因素,也是難以補齊的發展短板。因種種條件限制,我國教育發展存在地區發展不均衡、鄉村教育資源匱乏等問題。而眾多高校擁有人才、科技、智力等獨特優勢,已然成為教育扶貧中舉足輕重的一個方面軍。支教是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教育扶貧的重要方式,更是鍛煉老師、促進不同地區進行教育交流的有效方式。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頻共振、同向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重任在肩。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農村建設與鄉村振興需要社會全體成員的通力合作,群策群力才能留住這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而不是放任其成為荒蕪的、留守的、記憶中的故園。當代大學生應提高主動參與實踐的責任心和能力,深入理解國情社情民情,帶著問題調研,懷著思考實踐。既生雙眼,便用以觀中國精神;既生雙耳,便用以聽人民呼聲;腳踏實地,丈量祖國山河;心懷大愛,感應時代脈搏;努力將實踐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建設性意見和舉措,知行合一、面向現實、深入實踐,用青春書寫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華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