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民族其實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發展長卷。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從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甲骨文開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諸子百家盛況,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等,都無一不是中華文化貫穿始終、一脈相承,都無一不是把中華文化作為民族振興和獨立解放的精神支撐和動力。因此,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既是歷史責任,更是光榮使命;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時不我待,需多措并舉。
在科普前,我們為了鞏固知識,到湖南省長沙市九芝堂中醫藥博物館學習參觀。在工作人員的教學下學習包中藥,還品嘗了用藿香正氣水制成的冰棒。



我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將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定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十四五”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出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強調要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使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李克強總理多次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中醫藥工作,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中藥產業質量提升、有效增強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等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孫春蘭副總理多次研究政策措施,部署推進重點工作。除此之外,中藥因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和機制已經受到許多國際學術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國際科學家參與對中藥的研究,不斷深入探究中藥的藥理作用,幫助中藥提高藥效并加速臨床轉化。
而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間,中藥在疫情防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相對于西藥獨特的作用受到了廣泛關注。例如香薷、板藍根、生姜等中藥具有預防流感、手足口病等疾病的作用,在疫情防控中可作為預防用藥,有效地減少了疫情的傳播。又如硫磺、艾葉等中藥具有消毒殺菌的作用,可廣泛用于噴灑公共場所、物品等以達到消殺病菌的目的。中藥還具有調節免疫力的作用,中藥中的黃芪、人參、枸杞等藥在疫情期間被廣泛用于提高免疫力,從而減少感染的風險。實踐證明,從預防、治療到康復,中醫藥都有顯著的效果。在面對病毒變異的不確定性時,中醫藥“以不變應萬變”, 具有不可低估的戰略價值和實際作用。
在參訪完后,我們將所學心得結合湖南省特色中藥,制作了5分鐘的小短片,并且希望在實踐科普時,通過此動畫片,引起興趣。
原定實踐因臺風影響而未能如期舉行,但我們依然在臺北市的中藥館舉行了一場科普活動,獲得多人反響,由科普視頻引起了在場的人對中醫藥的興趣。多人舉手發問,從日常常見的中藥效用,到分享曾經的看診經歷,氣氛可說是非常熱烈,并向我們說希望下次還能有相關活動。

身為在陸學習的港澳臺學生,我們有著遠大理想和抱負,期望通過自身的力量,促進兩岸的交流與融合。此行,我們將抱持著光榮的使命,將我們實踐過程的所見所聞,運用網絡進行推廣、發揚,為港澳臺、乃至兩岸各地傳統文化的普及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增強港澳臺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認同感,同時提升團隊成員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并且本次的中藥科普活動,引導了港澳臺學生深刻感受祖國的歷史巨變和偉大成就,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祖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增強對祖國的熱愛和認同感,提高港澳臺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在提升成員調研、記錄、觀察、交流等能力的同時,還拓展了本小組成員的創新思維與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上,也提升了對知識的理解;在學習、尋根的同時,小組成員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及思考。
實踐獲得的反響也鼓舞著我們繼續在科普路上前行,中華傳統文化在兩岸三地都是需要極力推廣的。而無論是在臺北或是長沙,實踐的故事經歷是我們大學生涯濃烈的一筆,是一輩子的感動與敬畏。
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進程中,兩岸青年是主力軍,他們在兩岸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都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肩負起更多歷史使命。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增進彼此了解,不斷深化對于祖國統一與民族復興認知,有力提升臺灣青年主動融入到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歷史洪流中來的意愿,從而影響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投身于祖國統一進程中來。海峽兩岸是命運共同體, 更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是兩岸青年一代大展宏圖的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