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但卻如水之于游魚、藍天之于飛鳥般重要。一個國家如果在文化上貧瘠、落后,定是要受他國輕視小看的。而這優秀傳統文化更是文化之根,是文化生長發展的土壤。為此,由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的8名學子組成的“丹青曲韻賡文脈,循聲覓俗續燈火”實踐隊走訪山東16個地級市,探尋齊魯大地上的民間遺珠。
初來乍到,潛心探索
這是我進入大學校園以來第一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心里既有滿滿的期待與激動,但也不免會擔心沒經驗的我會拖成員們的后腿。但在開始社會實踐活動之前,任務開始前召開的小組會議上,成員們明確了實踐主題、實踐目的并各自分工,隊長貼心的制定好了時間表,之后的任務也有條不紊的進行,這給我心里似是扎了一根定海神針,也逐漸去享受實踐過程。
放假前,我們做了一些知識儲備和素材積累。通過查閱資料,我知道了山東是個非遺大省,一共有186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子項,位居全國第二,非遺資源十分豐富。學校里剛好山東同學較多,這也方便了我們開展采訪。采訪對象遍及16個地級市和不同省市,在與他們的交談中也讓我學到許多,在他們的口中,我看到了不同地區完全不一樣的新年,感受到了山東的年味兒,也發現其實許多本地人都并不清楚自己家鄉當地的非遺,甚至完全不知道。看來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仍是任重而道遠。
民俗魅力,熏陶內心
放假后,我具體去了解了威海錫鑲技藝和曹州面人,深入認識到了許多。在此之前,我可能知道山東威海,但是我不知道它是全中國唯一一個掌握古法錫鑲技藝的省市。我可能見過許多裝飾茶壺的花紋,但是沒見過用錫鑲上去的茶壺裝飾。哪怕是網絡照片,看著一個個錫鑲技藝作品,我也會不禁感慨它的精美。因為條件限制,曹州面人我也是在線上欣賞的。起初以為不過就是手捏的小人,像兒時的手工作業那般,之后發現其實不然,遠遠比小朋友玩的黏土小人精致得多。視頻中,手藝人用他那雙巧手,捏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細小精致的物件,看似隨意的擺放,實則生生演繹出了一幅幅滿滿生活煙火氣的畫面。讓我一個外省同學都感受到了它的濃濃齊魯特色。
欣賞過這一個個非遺作品,著實感覺自己的靈魂被深深熏陶,可以感受到那一張張圖片展示的不僅僅只是非遺作品,更承載著手藝人代代相傳的心血,更是蘊含著地方文脈的藝術品。也對我帶來了不小的改變,我認為不僅是在社會實踐活動期間,哪怕在平常日子里,不時的去尋找各地的非遺去欣賞并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故事,這對大學生的內心也是一種熏陶,在繁忙的學業中,也可以尋覓到一方心靈凈土。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雖身在距離山東千里之外的地方,但心中仍懷揣著想一睹威海錫鑲技藝和曹州面人真容的盼望。如今疫情形式嚴峻,也為人們接觸和欣賞非遺技藝、作品帶來了諸多困難,我們實踐隊的部分實地考察任務也因此作罷。希望總有一日,疫情的烏云散去,帶來的雨洗刷凈歲月給齊魯非遺帶來的塵埃,讓它向世人展露出最光彩照人的一面。讓人們也領悟到它其中的奧妙和魅力,愿意并且樂意去傳承、去發揚。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齊魯非遺可以走出齊魯、走出中國,以自豪獨特的姿態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彰顯中國的文化自信。(通訊員 汪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