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浦山海半程馬拉松賽事社會實踐活動
一、實踐背景與目的
2024年12月1日,首屆“嘉港杯”乍浦山海半程馬拉松在嘉興港區成功舉辦。作為浙江馬拉松積分賽的C類認證賽事,該活動以“登山望海 悅跑港城”為主題,吸引了全國2000余名跑者參與。賽事不僅展現了乍浦的山海風光與歷史文化,更成為推動全民健身、提升城市影響力的重要平臺。
實踐目的:
1、深入理解大型體育賽事的組織與運作:通過參與賽事籌備與服務,學習活動策劃、安全保障、志愿者協調等專業知識;
2、提升團隊協作與應急能力:在賽事保障中積累實戰經驗,培養服務意識;
3、宣傳地方文化與生態資源:借助馬拉松平臺,推廣乍浦的“山、海、港”特色和千年古鎮文化。
二、實踐內容與過程
(一)籌備階段:從規劃到落地
1、賽道設計與丈量
賽道以濱海中央公園為起點,途經金海洋大道景觀帶、乍浦港碼頭、九龍山風景區等標志性區域,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兼具挑戰性與觀賞性。
10月21日,組委會完成賽道丈量工作,采用國際標準的“標定自行車測量法”,確保21.0975公里的半程馬拉松賽道距離精準。
2、賽事宣傳與物料準備
參與設計并發放賽事宣傳手冊,重點突出“登山望海”主題和賽道特色;
協助揭曉賽事獎牌與參賽服:獎牌融入九龍山、乍浦港碼頭等元素,參賽服采用深藍色速干面料,體現海洋文化與運動精神的結合。
(二)賽事執行:全方位保障與服務
1、安全保障與醫療保障
與公安、醫療團隊協作,在賽道沿線設置8個醫療點,配備AED設備和急救人員;
協助交警實施交通管制,確保賽道安全暢通。
2、志愿者服務
作為賽道補給站志愿者,負責為選手提供飲用水、能量膠等物資,并協助處理突發情況(如抽筋、中暑等);
在健康跑終點參與引導疏散,確保參賽者有序離場。
3、文化展示與互動
在“乍浦漁港”美食街設置文化展區,向跑者介紹當地海鮮特色與歷史遺跡(如南灣炮臺、海紅亭等);
組織拉拉隊為選手加油,營造熱烈氛圍。
(三)賽后總結與反饋
參與賽事數據統計,如完賽率(半馬完賽率98%)、選手滿意度(95%好評)等。
三、實踐中的問題與反思
1、資源調配不足
部分補給站因選手密集出現短暫物資短缺,需優化物資儲備與動態分配機制;
2、溝通效率待提升
志愿者間信息傳遞存在延遲,建議增設對講設備或統一調度平臺;
- 文化宣傳深度不足
部分跑者對乍浦歷史了解有限,未來可增設賽前文化講解環節。
四、實踐收獲與感悟
(一)對大型賽事運作的認知深化
1、系統性思維
賽事成功需多部門協同(如交通、醫療、宣傳),任何環節疏漏都可能影響全局;
2、細節決定體驗
從賽道噴漆標記到獎牌滑軌設計,細微之處體現組織者的匠心。
(二)個人能力提升
1、應急處理能力
面對選手突發不適,快速啟動醫療應急預案;
- 溝通技巧
學會用簡潔語言引導選手,并在多語言環境中協助外籍跑者。
(三)對體育精神與城市文化的體悟
1、體育精神
目睹選手在九龍山陡坡賽段咬牙堅持,深刻感受到“挑戰自我”的馬拉松內核;
2、文化傳播價值
通過賽道設計(如途經湯山公園、濱海棧道),將乍浦的“山海港城”形象傳遞給全國跑者。
五、建議與展望
1、優化賽事服務
增設“智能賽道導航”小程序,實時提示坡度、補給站位置;
開發“文化打卡”互動環節,增強參賽者沉浸式體驗。
2、深化校地合作
高校可開設“賽事管理”實踐課程,定向培養志愿者;
聯合文旅部門推出“馬拉松+古鎮游”特色路線。
3、個人成長規劃:學習體育管理相關知識,深入研究大型賽事運營模式;
持續參與志愿服務,踐行“奉獻、友愛、互助”精神。
結語
本次社會實踐讓我深刻認識到,馬拉松不僅是競技場,更是城市精神與人文關懷的載體。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以實踐為紐帶,在服務中傳遞溫度,在協作中凝聚力量,為全民健身與城市發展注入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