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山東大學(威海)關碳調研團走進阜陽市潁上縣農業農村局開展線下調研活動,了解當地土地鹽堿化情況,分局負責人接受調研訪談。

鹽堿地是中國最主要的后備土壤資源,改良利用鹽堿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積,緩解人地矛盾。但鹽漬化土壤因較高的鹽分含量不利于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是限制我國農林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且治理工作十分艱巨。目前為止,我國還有80%左右的鹽漬土尚未開發利用,所以如何開發利用鹽漬化土地資源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團隊成員在采訪中了解到,鹽堿地是指地下潛水位升高、礦化度增強,加上氣候干旱和蒸發強烈,導致深層土壤鹽分向表土遷移,表土鹽化或堿化程度加重的現象。
土壤鹽漬化分為原生鹽漬化和次生鹽堿化兩類。其中不受人為影響,自然發生的土壤鹽漬化為原生鹽漬化;而由于人類活動引發的土壤鹽漬化為次生鹽漬化。土壤鹽漬化不僅是限制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主要因子,也是制約濱海地區鹽堿地改良綠化、沿海防護林營造等林業項目的重要影響因子。
這次采訪過程中,關碳調研團成員在本次調研中收獲頗豐,對于土地鹽堿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為山東大學(威海)關碳調研團之后的調研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對進一步研究新時代能源結構調整與節能減排效益預測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