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時代沃土,弘揚傳統文化,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杏壇春雨入鄉土,犁牛勤耕承鄉髓”調研實踐小組的部分隊員深入廣西河池,于2023年1月6日利用新媒體手段開展線上會議來進行儒家“君子”之道和家鄉傳統建筑的宣講活動。
1月6日,實踐隊隊員于騰訊會議app開展線上宣傳活動。會議伊始,實踐隊隊員先組織入會人員一同朗讀《論語》中與君子有關的句子,讓入會人員對儒家“君子”文化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向入會人員介紹儒家“君子”之道的內涵。“君子”是儒家所倡導的一種理想人格。孔子認為,君子品德高尚,修身養性,更心懷天下,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們的最終目標。儒家注重強調成就君子的德性,強調君子人格內在與外在的統一。正如孔子所說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對比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以突出君子之德的高尚以及他對“君子懷德”的推崇。在儒家看來,人并不是一生下來就是一個完人,只有當一個人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并且切實做到為其所當為、行其所當行的時候,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君子不是天生而成的,要成為君子,當然需要人格修養。“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想要成為君子,必須向他人身上的優秀品格看齊,若發現他人身上有“不賢”之處,就應反思自己身上是否也有這樣的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儒家認為君子不僅要立德,還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回答子路的問題時,孔子則明確君子應首先具備“修己以敬”,而后擴充至“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社會責任意識和使命感;而就“修己以安百姓”來說,孔子認為堯、舜都還有做得不夠的地方,可見其對君子賦予了高尚的道德要求和崇高的社會使命!
隨后實踐隊隊員告訴入會人員,儒家文化是中華文明中的瑰寶,在千百年的傳承中,各地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大家都學習儒家文化,通過修建孔廟,孔子像等方式來表達對孔子對儒家文化的崇敬。
實踐隊隊員通過一段視頻向入會人員介紹廣西的傳統建筑恭城文廟。據記載文廟始建于1477年,是為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而建的圣廟。這是廣西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恭城文廟的建筑,不僅以恢宏的氣勢、巧妙的構思、神奇的地理環境和陰陽八卦結構展示著孔子的儒家文化的顯赫地位,而且以因地制宜的多變手法,瑤族和漢族文化相結合的多采風格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側面。巧奪天工的布局藝術,精湛細致的雕刻藝術,出神入化的書法繪畫藝術,美倫美奐的建筑藝術都在此地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和發揮。歷代每年春仲月(農歷二、八月),在大殿舉行祭禮。祭期黎明,各官衣朝服,按序而立,齊集行禮,典儀極為隆重。修建孔廟,祭祀至圣先師孔子,更大的意義在于將孔子的思想向大眾傳播。人們在游覽的過程中,不斷了解、領悟儒家的君子之道,努力成為像孔子那樣的“君子”。
人人都可以做君子、人人都應當做君子,是君子文化環境下的價值追求和民族共識。君子價值觀念深入人心,是人們道德生活歷來遵循的價值標準。中華地方傳統建筑通過修筑孔廟、立孔子像等方式紀念孔子這位君子、教化人們向君子看齊。因此,從整個社會來看,君子人格形成了中華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美德。中華民族在經歷了幾千年的文明演進和發展之后,最終形成了諸如修己慎獨、仁愛孝悌、克己奉公、忠誠正直、勤勞勇敢、謙虛謹慎、艱苦樸素、團結互助等傳統美德;這些內容已經深深地凝結在中國人民的血液中。君子文化延續著我們民族的血脈和精神氣象,需要我們薪火相傳。
實踐隊隊員通過此次實踐,向家鄉群眾宣傳了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之道,讓家鄉同胞進一步了解儒家君子文化的內涵,同時呼吁大家將君子作為理想人格,學習君子身上的高尚品德。隊員們也不忘宣傳自己的家鄉文化,讓自己的家鄉文化得到得到家鄉人民的認同,推動家鄉文化繼承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