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育資產與財務管理事務中心開展第三屆“助學圓夢育新人”學生資助評選宣傳活動。經過區校推薦、專家初評、綜合打分等環節,活動最終評選出20家“首都學生資助典型經驗單位”、30名“首都校園勵志人物”、30名“首都資助育人優秀工作者”。我校連續兩年榮獲“首都學生資助典型經驗單位”,我校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輔導員全海燕榮獲“首都資助育人優秀工作者”稱號。
全海燕,女,朝鮮族,中共黨員,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輔導員,長期負責學院獎、勤、補、貸、助、免等相關資助育人工作。曾獲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個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五個環境建設”先鋒、輔導員標兵、優秀輔導員、就業長庚獎等榮譽。
將心比心,同理共情
全海燕是一名來自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少數民族教師,從小就對祖國多元共生的文化特點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切身的感受。上學期間,她毅然選擇攻讀民族學專業,曾先后前往多個少數民族偏遠山區進行長期深入的田野調查,深知從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們求學之路舉步維艱。緊張的教育資源、稀缺的書本教材、艱苦的教學環境、閉塞的信息來源以及現實的經濟壓力無不成為困難生們成長成才的絆腳石。全海燕深知學生資助工作意義深遠,能夠深切體會到這項工作的使命和責任,對待工作盡心盡責,細致入微。日常與家庭經濟困難生談心談話,時刻保持謙遜姿態,以同理心代替同情心,根據自己曾經的切身經歷,用過來人的角度將心比心地與學生平等交流,想學生之所想,難學生之所難。有些學生比較羞澀談論起自己的家庭情況,或內心相對排斥向他人表露自己真實想法。全海燕能理解他們的處境,總能設身處地地積極引導,耐心傾聽,憑借自己的專業背景和田野調查經驗,讓學生敞開心扉,勇于傾訴,并經常主動分享自己的成長歷程和以往經驗,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漸漸與學生建立互信,積累感情,逐步成為真正的良師益友。
落實落細,精準助困
作為堅守在資助工作一線的輔導員,全海燕認真落實國家和學校各類獎助政策,將學校各類獎助學金評選細則爛熟于心,根據評選辦法和評選程序不斷優化工作方式,提高工作實效。針對每一份學生材料她都會認真研究并進行細致分類,通過分類統計、重點關注,建立學院家庭經濟困難生臺賬,并定期開展談心談話,了解家庭經濟變動原因,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獲獎等情況。四年間,她審核了500余份的家庭經濟困難生認定材料,近4500余份的獎助學金申請材料,所經審核獎助學金金額累計340余萬元。
疫情期間,她時刻關心著學院家庭經濟困難生的近況,積極配合學校開展疫情期間的資助工作,主動聯系每一位申請資助的同學,詳細詢問困難情況并耐心協助申請工作,通過精準幫扶將學校的關心和支持傳遞給每一名學生,先后協助82名同學申請了學校疫情期間專項資助。同時,積極開展校園地貸款、綠色通道、學費減免、勤工助學、校企獎學金等資助工作,讓每一名困難生都有渠道申請資助,獲得來自國家和學校的幫扶。
探索育人方法,強化育人實效
全海燕非常重視各類獎助政策的宣傳,利用新生教育、年級大會、主題班會廣泛宣講各類資助政策。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引領,落實扶困、扶智與扶志相結合,為困難生創造更多的綜合素質提升平臺,積極開拓物質幫扶與精神幫扶的新路徑,加強以獎促優、以困助困、雙向育人的工作新方法。通過豐富多樣的主題活動加強學生思想引領,對學生積極開展誠信教育、勵志教育、感恩教育。總結凝練典型事跡并廣泛宣傳,通過樹立榜樣、分享經驗、互通有無、相互鼓勵,實現困難生的共同進步,形成從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良性循環。
在資助育人的道路上,全海燕用自己的細心和溫情關心著每一位學生,希望從學業、就業、心理等多方面給予學生幫助,陪伴學生成長,助力學生成才。她表示,今后將繼續堅持以德立身,秉公助學,守住初心使命,為培養出新時代優秀人才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