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激情国产,亚洲蜜桃视频,91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邢濟收16歲上大學,從此再也沒離開

臨近年底,邢濟收老師一直忙碌著。聽說了主題,邢老師還是愉快地接受了我們的采訪。當我們走進辦公室時,老師熱情地說:“快來!看我在干什么?我在回憶我當年的事呢!”老師的幽默可親,讓緊張的氣氛一下子放松了下來,我們的采訪就在輕松的氛圍中開始了。

高考,改革開放的前奏曲

王巧玲:邢老師您好!關于您那一年的高考和改革開放,您有什么想說的呢?

邢濟收:我們這一代人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整體見證人,從無到有,從有到強,我們看著祖國一點點發展強大。從1967年開始,高考就停止了,城市里的青年都開始上山下鄉。1977年5月鄧小平同志抓住機會,恢復高考,改變了當時全國的人才選拔制度。因此,“77級”“78級”這種改革開放前的高考,已經衍變成一個重要的歷史符號,起到為改革開放鋪路和試水的作用,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征。所以我認為77級、78級的高考是非常重要的,是改革開放的前奏和序曲。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與恢復高考培養了大批人才有直接的關系。

三斤糧票,五元錢,進了考場

王巧玲:是什么動力促使您參加高考,備考期間又有哪些難忘的事情呢?

邢濟收:1977年恢復高考時,我還是一個生活在小山溝里的農村孩子。1977年開始,我們那里高中升學也開始通過考試錄取,我以全鄉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了高中學習。第一次聽到可以考大學,覺得很新鮮,也覺得離自己很遙遠。1977年哥哥姐姐們高考時,我作為一個旁觀者,覺得高考與自己完全無關,自己最終還是要回農村種地的。但是等到那一年高考結果出來后,我們高中一個民辦教師考上了山東工學院,盡管他是唯一一個,考上的學校也一般,但是給人的希望就不一樣了。我那時才明白,原來大學真是可以通過好好學習,參加考試進入的呀!到了1978年春天,學校開始動員學生報名參加1978年高考時,盡管我還是高中一年級學生,但是受另外一個小伙伴的鼓動,就抱著是試一試的心態報名了。隨后我就住到了學校,跟應屆生一起上課、備考。有些知識還沒有學,物理、化學、數學等,都欠很多課,于是我一邊做題一邊學,那幾個月是很辛苦的日子,我至今難忘。

王巧玲:您還記得您高考那天的情景嗎?

邢濟收:那年是文革后第一次全國統一高考。到了高考的那天,我和570萬高考大軍一起進入了考場。帶著三斤糧票,五元錢,乘自行車后座到了縣城。時間正值盛夏,鄉下的高考生只能在縣城找個陳舊的招待所暫且住著,大通鋪,一個屋子住幾十人,屋里全是汗味、臭鞋味,蚊子成群,至今不忘的是半夜醒來看見一同住的老師一個在噴滅蚊農藥,一個在用蒲扇給我扇著。近年來,不時想起,更加感激,這個老師現在應該90多歲了,上大學后老師從原來高中調走,再也沒見過,很是內疚。

王巧玲:您是如何得知自己考上大學的呢?

邢濟收:高考時也沒什么壓力,一是年齡小,還不懂煩惱;二是覺得當年考不上,第二年接著考,所以就發揮很好。兩天半的的高考是在興奮和快樂中度過的。考試完,又回到原來的高中班學習,也沒太大壓力。到了8月下旬,高考成績公布,我的成績高出當年山東省公布的錄取線80多分。我知道自己肯定能上大學了,但是對報什么志愿根本沒任何想法。有老師指導說,農村孩子應該學個技術,將來好找工作。所以,我一口氣將五個志愿都報成了工科院校的機械或電子專業。到9月28日,農村學校都在放秋假,上午我還在生產隊里勞動,中午就接到了信息,要我下午去學校取錄取通知書。全家人都異常興奮,勞動工具還留在地中,我們也顧不上去取了。那天上午還有一個插曲,上午在隊里采摘水果,自己瘦小,就爬到樹頂上摘,結果一個樹枝突然折斷,我從幾米高的樹上落到地下,幸好中間的樹枝層層折斷,緩沖了力量,結果毫發無損。隊長當時還說,幸好沒把大學生摔壞,中午隊長的話就說中,果真是大學生了。是不是上午的落樹,應該叫“及第”!

16歲上大學,從此再也沒離開

王巧玲:您當時是怎么來上大學的?還記得離家時的情景嗎?

邢濟收:在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接下來的幾天,我就開始準備出發的行李等,那時家里窮,也沒什么好準備,幾件衣服,包成個包袱就算行囊,主要去眾親戚家告個別,蹭飯吃,也好吃點兒肉。長期的挨餓,營養不良,那時候以為肉是最美味的,體重41公斤的我,一頓吃兩斤豬頭肉還覺得不飽。到了10月6日,在大哥的陪同下,到煙臺乘船去大連工學院上學,就是現在的大連理工大學。第一次離家出門,第一次坐汽車,第一次乘輪船,年齡也只有16歲,所以,父母是完全不放心的。我媽一直說,好好學習,沒事往家寫信;我爸也說,沒事好好學習,有事就寫信,家里再困難也要供你上大學。所以以后的幾年,盡管家徒四壁,家里還是盡量給我一些零花錢。后來哥哥、弟弟陸續出門上學,家里更加拮據,父母為此還把家里土改時分得的一個青花瓷壇賣了60元錢,貼補我們上學,那時60元可是一筆大錢!這種經濟的窘迫,直到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農村政策變靈活才開始好轉,父親承包了隊里的養豬場,每年可以多掙一些工分,年底可以多分一點錢,家里生活開始好轉,但是沉重的勞動,把年齡已經60歲的父親徹底累垮了。

王巧玲:能否談談您在大學期間印象深刻的事?

邢濟收:在大學學習的我年紀尚小,沒有理解當時家里的困境,還是無憂無慮。當時的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異常高。每天白天上課,幾乎沒有一個人曠課,晚自習需要到教室搶占座位,作業幾乎不用催,期末考試也很少有不及格的同學。大家的積極性都是源于對大學的對知識的渴望,知道那時上大學的機會有多么的來之不易呀。至于大學的業余生活,那時可不比現在,幾乎沒什么娛樂項目,頂多看看小說,進城逛街,海邊游泳,那時也不覺得枯燥,覺得就應該那樣。讓我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每天去食堂“搶飯”。雖然大學生活比農村好,但是還每天都很餓,所以一下了課同學們就往食堂跑。第二件事就是我當時曾在海邊游泳時救過人。那個人是另一個專業的同學,當時我們幾個朋友一起把他從海里救上岸就離開了,但我卻差一點被淹沒了。這么多年過去了,那個同學還不知道是我們救的他。今年的同學會我們還聊起過這些事情,都是很難忘的回憶。

王巧玲:大學畢業以后您的去向是什么?

邢濟收:大學畢業以后我就去了山東的一個大學當老師,后來就考上了研究生,期間又當過一陣大學老師,接著又讀了博士,直到現在我依舊在大學里工作。從大連到淄博,從濟南到北京,其實這40年來,我自從進了大學除了老師我就再也沒嘗試過其他職業,我身處大學中,一直沒有離開過大學,只不過是學校不同而已。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王巧玲:如果沒有高考和改革開放,您估計現在我們的社會是怎樣的呢?

邢濟收:首先我從國家層面來講,如果沒有改革開放,那我們現在的經濟狀況肯定依舊蕭條。從我個人來講,顯然是回老家當農民。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們就相當于把國門關上了,把我們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圈了起來,我們無法和其他國家交流,我們也就沒辦法向人家學習科技創新和制度改革,就不會有我們現在一系列的發明,包括高鐵、共享單車、支付寶這些統統都不會有。所以說,我們現在衣食無憂、健康快樂的生活乃至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全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

王巧玲:鄧小平同志曾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多年來,我校科技工作也在深化改革中砥礪奮進。請您結合實際,談談近年來學校科技工作的發展和成就。

邢濟收:“科技發展”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更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近幾年來,我們學校的科技工作穩步開展,發展速度也十分迅速。根據當前國家高等教育和北京市“四個中心”建設的新特點和新形勢,學校在“五個環境建設”的引領下,正在努力建設成為一個信息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以前我們只是一個單純的教學型大學,老師教、學生學即可,大家都沒有過多地搞科研。這幾年,我們在科技工作和科研項目上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科研經費也以每年20%的增速在上漲。老師和同學們的熱情也非常高漲,各類科研成果和高水平論文紛紛涌現,眾多項目都獲得了市級、國家級獎項,科研基地也在努力建設當中。總之,信息科大正在朝著信息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的方向發展,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實現這個目標。

獨立思考、存疑求解

王巧玲:請談談對2018級大學生的期待?

邢濟收:獨立思考、存疑求解是我給當代大學生的建議。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你們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管是對于任何人任何事,我都希望同學們不僅要聽別人說什么,更要學會辨析和思考。其次是要按照“立德樹人”的培養理念打造更加優秀的自己,要有明確的目標和全面的計劃,珍惜青春、珍惜機會。現在的思想很開放、十分多元化,社會發展也處于一個很好的時代,我希望我們的孩子們能抓住機會,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采訪手記

“獨立思考,存疑求解。”在我提出最后一個問題之后,邢老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這句話映射了改革開放對于一代人思想的影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而如今,四十年的時光沉淀,年過半百的他歸來仍是少年。談起曾經的歲月,老師有千言萬語,道不盡對往事的追憶。老師在回憶時所流露的對于改革開放的真摯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令我們感同身受。改革開放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更改變了我們的國家。沒有改革開放,我想就沒有你我今天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提及老師所從事的機械研究,他說40年來國家的科技創新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還不夠,在某些科研領域中我們只是大國,還不是強國,許多高精尖領域的問題還沒能解決。我想,這是他們這一代的遺憾,更是對我們這一代的希望和要求。
時間:2023-01-10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葛新權從知青到學者
  • 葛新權從知青到學者
  • 侯亞南:葛教授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作為恢復高考后第一屆參加考試的歷史見證者,您能否根據自己的經歷介紹下1977年恢復高考時
  • 01-10
  • 許寶杰請接過新時代的接力棒
  • 許永紅身處前沿,方得盛景
  • 許永紅同學是信息科大機電工程學院研1601班車輛工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師從車輛工程系童亮教授,主要從事車用內燃機余熱回收及利用方面
  • 01-10
  • 楊莉用愛育人 因愛堅守
  • 楊莉用愛育人 因愛堅守
  • 時光就這樣慢慢地、悄悄地流轉,心里默默算算,從走上講臺至今,不知不覺間已二十余載,記不清教過幾個班、帶過多少學生了。
  • 01-10
  • 王燈山80后教授的學術夢想
  • 再見王燈山是在樹人班去嘉興社會實踐的火車上,也許人不熟悉的原因,他靠窗而坐凝望車外的風景,仿佛車內的喧囂并不存在。
  • 01-10
  • 張子豪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到極致
  • 周哲海從助教到北京市師德先鋒
  • 周哲海從助教到北京市師德先鋒
  • 周哲海從2004年來到學校工作,一晃已經有14年的時間了。從最初擔任一名助教,到2016年晉升為正教授,2017擔任學院的副院長
  • 01-10
投稿流程投稿須知常見問題積分充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呈贡县| 阿城市| 祁门县| 永平县| 灵武市| 黄浦区| 新竹市| 彩票| 秦皇岛市| 德令哈市| 盖州市| 伊金霍洛旗| 乌苏市| 玉溪市| 三门县| 精河县| 屏东县| 长沙市| 金溪县| 海南省| 青田县| 福安市| 中卫市| 加查县| 玉溪市| 图木舒克市| 巴南区| 汝州市| 探索| 凤台县| 凤庆县| 德清县| 仲巴县| 南雄市| 应城市| 历史| 高邮市| 平果县| 临江市| 天津市| 屏山县|